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一:东华街和兴隆街

更新:2019-12-04 10:30:58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社区记者 郑景瑞    编辑:庞岚月

前言: 街巷,是构成城市最早的基本骨架。达城是在古老街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据记载,清朝末年,达城有街道、巷子65条;1949年,有街道、巷子62条;1985年,有路、街、巷83条;20世纪90年代起,达城西(外)扩、北(外)上、南(外)进,城市发展迅速,到2019年,有大道、路、街、巷404条。但有的街巷消失了,有的被兼并名称不在了,如今只留存在史志和老人们的记忆里。

为钩沉往事,鉴古知今,根据读者的建议,笔者特推出《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系列文章,分篇对那些消失的老街老巷予以记述。由于掌握的史料和采访的老人有限,难免有不周详和差错之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达州老城墙之外有两条相邻的街:东华街和兴隆街。这两条街曾是清朝嘉庆年间,平定白莲教起事之后逐步修建起来的小街。东华街,又称黄龙寺,北接大东街与柴市街,南抵兴隆街。兴隆街,东接静花巷(今帝主宫巷)与凉水井街(一说会仙桥街),西与珠市街相连。东华街犹如一把弯刀插在兴隆街的正中。如今,这两条街,不仅宽度发生变化,名字也不存在,东华街被大东街兼并,兴隆街被珠市街和会仙桥街分割。

一脚踏三县的东华街

达城曾有“九宫十八庙,四寺不入城”之说。这里的“四寺”,指的是东门城墙外的黄龙寺、西门城墙外的西圣寺、南门城墙外的白马寺、北门城墙外的北岩寺,这四座寺都不在城内。黄龙寺,明朝洪武初年(1368)绅士德恕修建,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大量修补,后来历年都有修葺,寺庙挨着城垣。

86岁的文史专家朱全森介绍,清朝嘉庆七年(1802),达州升为绥定府,管辖着达县、东乡、新宁三县。当时达城黄龙寺周边还是一片空地。东乡、新宁两个县的人到绥定府打官司、办事,吃饭、住宿都不大方便,同时也不愿意住达县的旅店。于是,这两个县出钱购买黄龙寺傍州河一方的空地,修建各自的旅店。这里的土地,是哪个县购买的产权就属于哪个县,达城有了飞地:人住在这里,户口不在达县,仍然是原来那个县,也就有了“花户”。黄龙寺旁,达县、东乡、新宁三县土地相连,因此就有了“一脚踏三县”的说法。房子和住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街。东华街应该始于此时。东华街,曾经经营鞋帽、服装,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卖这些商品。同时销售麻布、蚊帐。这里的麻布,分几个品种:粗麻布,用来做口袋,农村也用来做蚊帐;漂白麻布,用来缝制衫衫;印花麻布,用做蚊帐的,都是比较讲究的人家,白底,蓝黑色,一般都是松鹤同春图案。

一条不长的东华街,最响亮招牌当数黄龙寺,寺以此扬名。街上流传不少黄龙寺的故事。重达3200公斤的南宋太平兴国禅院鸿钟,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由果州(今南充)炉户冯廷一(父)、冯概(子)和冯揆(侄子)等人铸造,铸造时间早于北京钟王近三个世纪。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年)从北岩寺移至黄龙寺,1964年移至人民公园,2007年4月从人民公园移到戛云亭,2011年6月移至达州市博物馆前。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关启明小学堂办在外黄龙寺内,其开办经费,由附近的绅士王庭友等人捐助,无固定经费来源。每个学期除收学费外,由校董会临时开会商量筹集,1933年下学期停办。1958年4月,达县图书馆从人民公园迁至黄龙寺内,政府拨款2万多元,新修楼房10间共计500平方米,藏书23703册,设有书库一间,成人阅览室两间,儿童阅览室一间,职工宿舍四间,1962年迁回人民公园原旧址。20世纪60年代又改建为达县人民法院。

东华街上,靠近会仙桥曾经有口水井,因建房和自来水,都早已被填埋了。如今,这段称之为大东街的街上,街面经营着日用品、食店等,而文化产品当数汇精书店,1986年创办于大西街八小对面,后来搬到翠屏路,2014年又搬到大东街24号(黄龙寺下隔壁),销售图书、文具、儿童玩具。其创办人钟运林,2019年9月4日去世后,捐献遗体用作医学教育。位于大东街1号的会仙桥社区,成立于2003年6月,管辖着会仙桥街、珠市街、翠屏路东段、大东街南段和东城壕巷,辖区内现有市邮政局、区社保局和东城翠屏路卫生服务站,户籍人口6710人,常住人口7446人。社区先后获得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区级文明单位、平安社区等荣誉称号。

买卖兴旺的兴隆街

兴隆街,从史志记载来看,多次发生变化。民国《达县志》中的《民国二十二年(1933)达县城街道图(增补)》标注,兴隆街与会仙桥街各是一条街,兴隆街起自珠市街,终至会仙桥头;会仙桥街起自会仙桥头,终接凉水井街与静花巷(今帝主宫巷)口。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市政建设志》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由达县政府绘制的《达县城区图》,只有兴隆街,而没有会仙桥街。兴隆街从凉水井街至县税务局水泥路,建(改)于1981年,长365米,宽7至13米(会仙桥上段13米宽)。《达县商业志》称,从珠市街上段(达县税务局)转角处起至静花巷口名兴隆街。此街在清嘉庆初年与珠市街一同兴起。由于兴隆街临近名声颇望的黄龙寺,因而人烟稠密,铺号甚多。此街匹头棉纱店、洋广杂货店、纸店、墨笔书坊、皮箱店、药材店林立,故兴隆之名不胫而走。

民国《达县志》称“珠市街、兴隆街、会仙桥,疋头、洋广杂货、棉纱、纸店、书坊、皮箱、药材、山珍、海味萃集,洋货店大充斥。其北背面民房对城壕而居,所业皆小贸。兴隆街中左直上黄龙寺,今为启明两等学校。附近皆铺户,因通东门颇繁盛。与会仙桥接连为凉水井街。”在兴隆街上,用文字记录到的商铺,最早是1918年胡瑞卿开办的鼓铺,产销耍鼓、川小鼓、二鼓、边鼓和盆鼓,兼制铜打击乐器,销往重庆、安康等地。1920年,谢范廷、谢宪章兄弟开设聚兴祥镜铺,产销玻璃、灯罩子、亮瓦、荷叶灯和穿衣镜等。1921年,土地庙侧李姓开紫光阁笔墨店和以“老胡开文”为招牌的笔墨店。民国十年至三十八年(1921至1949),兴隆街先后有16家箱铺。解放前开办有袁仁德聚丰药房。开办旅栈的有杨裕藩的营达栈、陶品三的渝达栈、吴仕伦的义盛栈、黄先国的宣达栈。张海如在兴隆街53号开办的海如旅栈,以住重庆船民(重庆帮)为主,1958年参加公私合营,改名兴隆旅馆,背靠州河,当时只有10个房间,60个床位,4名职工,1966年转为国营,1972年划为大众旅馆四门市,1982年特大洪灾,后半部被洪水冲垮,于1983年撤除重建三楼一底楼房,建筑面积285平方米,16个房间,60个床位,1984年改为职工宿舍。至今,这里仍有兴隆旅馆。

为了方便客商经营,民国十九年(1930),万县客商杜老板在达县兴隆街19号做重庆和万县票生意的同时,兼办小量存贷款业务。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月十八日,达县兴隆街13号设立永利银行达县办事处,主任瞿福昌,运营基金5万元,民国三十五年(1946)被撤销。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2月,达县城关区人民政府为了加强城镇个体手工业者的劳务、生产管理,解决个体户劳方(工人)与资方(老板)的合法权益,在兴隆街20号成立了达县城关区手工业劳动者协会。达县税务局成为这里的政府部门。

兴隆街,在90多岁老居委会会书记龚汝碧的记忆里,从达县税务局到帝主宫口是兴隆街,后来才叫会仙桥街。这条街石板路,四五米宽,不平坦,走起路来都是一拐一拐的,两边是木瓦房,里面一楼一底,傍河边有些是两楼一底。她所住的那排房子,若不是县税务局的房子抵倒起,早就倒了。不过,1986年8月26日,兴隆街危房改造工作开始,1987年她搬进了新房。这条街上标志性建筑当数建设大厦,原名洲河宾馆,达川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于1989年动工修建,1991年竣工,层高12楼,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1992年2月开始营业,2000年改为建设大厦。曾是达城最好的宾馆,接待过当时的四川省长肖秧、省委副书记秦玉琴等。今入驻有通川区政务中心、达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等单位。

1981年12月20日,达县市人民政府《关于达县市城区路、街、巷和农村生产大队命名、更名的通知》对城区路、街、巷重新进行了命名和更名,原兴隆街更名为会仙桥街,起自为凉水井街,止于珠市街。它与这条街上有名的中医魏宗山一道进入了历史,但街上商业依旧兴隆。

(该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多部志书,得到会仙桥社区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