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朱老汉摆龙门阵

更新:2019-10-21 11:12:08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    编辑:庞岚月

朱全森,年已耄耋,几经沉浮,淡看风云。性情豪爽,心直口快,人称“犟拐拐”。从事30余年达州地方志的编撰,著有《那年那月》《烟云苍茫》《为生命留言》。

“达州多少事,都记脑海中”,白云苍狗,世事如棋,居诸迭运照凡尘,莫让往事随人去,所以,今日“倚老卖老”,听我朱老汉为诸君摆摆达州往昔那些事。

避暑胜地朝阳洞零落黯然

朱范联宗结兄弟和睦相处(下)

提起这范家坪,朱族男女老幼有几分敬畏之心,何故?因为范家坪住着“古老虎”。龙门阵摆到这儿,朱老汉必须要多说几句——

前面已经说过,明末清初,四川遭遇几十年的人祸天灾,害得几十里无人,几百里无烟,形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局面,几乎割断四川历史,令史家执笔恸心,一字一泪。但是,民间又有“渔撒千层网,网网都漏鱼”俚语,世间把那个别极个别从那沙汰生灵的网眼之间逃出来的凤毛麟角叫“古老虎”,雅称“土著户”,即明代遗民,有些县《志》上称之为“老民”“古老户”。

1984年,我和几位同仁在今通川区北外镇调查了166个姓氏谱系渊源,其中个别袁、任、黄、陈、魏姓虽是明代遗民,均从外地迁入。能谱出有根有据的明代遗民首推人口众多的张姓。其先祖张由基于明初建文朝(1398-1402)举家入川落籍达州。明朝末年,其后代分布于今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渠县等地,丁口多,不少人能文能武,得以生存。另有今徐家坝社区高家沟部分姓高的人是“古老户”。因其居住于凤凰山腰,四周林木阴翳,间有岩洞,便于隐藏。土生土长的明代遗民就是前面提到的张金村范姓“古老虎”。

这范族能够幸存,一是阖族住在凤凰山边沿,视野空旷,遇兵荒马乱,山下州河沿岸以及对面叶家坪等地风吹草动都能看得清;老院子崖下,就是三四百米幽深的峡沟,无人居住,其间红岩洞、大岩洞、凉水岩、手爬岩等处不仅便于藏身,而且地势险峻难以攀越,遇兵荒马乱男女老幼便躲进深山老林。峡沟内溪流有水,山洞内藏有粮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滚木擂石伤不到藏匿之众,暗箭蒺藜却能刺杀进犯之敌;其二,范族崇尚武力,男女老幼早晚操习刀矛棍棒、拳打脚踢。遇少许“乱党”“蝥贼”武力应对;遇大股强人则躲避为上……如此,全族则侥幸保全。

话说回来。清嘉庆初年,朱家沟朱族长房朱启伦花钱在今张金村三组朱家湾(古名老屋基)买了一份田产,自耕谋生,与范族成为邻居。虽然田地是拿钱买的,有官府印发的凭证为据入籍。这范族“古老虎”族尊有八个儿子,文的武的都有,算得上是兵强马壮的“古老虎”;对“填川户”朱族怀有成见。两姓时常为一些田边地角的界畔,牛羊牲口的践踏,为人处世鸡毛蒜皮琐事发生口角,朱姓稍有冒犯,“古老虎”自恃人多势大,动辄拳脚相加,以致积怨日深。朱姓摄于“古老虎”势力,只好“权卧虎穴暂栖身”隐忍求安,暗里找机会出气、报复。

有一年清明节前,朱家沟朱族长者下了一封大红请帖,恭请范姓族尊及其子昆仲八人于清明节这天齐赴朝阳洞会餐,一则“踏青”赏景,二则“叫梁子”疏通关系。

“古老虎”族尊接到请帖之后,会集子孙商议是去是拒。范老大首先表态:“去,去,去!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朱姓族中那一群虾虾鱼儿掀得起什么大浪,如果不去,表示我族畏惧‘填川户’;去了,他们要是惹事生非,动手动脚,我们会把那些虾娃子捶成肉饼饼”!众弟兄一致同意“听从大哥安排”。

清明节这天,“古老虎”父子衣冠楚楚光临朝阳洞。赴宴者除作东的朱族几个人之外,另有相邻填川户20多人作陪。主人毕恭毕敬,说话相当谨慎;陪客谈吐融洽,频频地向“古老虎”敬烟奉茶,恭维备至;厨房里备菜暖酒,忙个不停,一派祥和气氛,各方毫无芥蒂,宾主尽欢。

晌午,席摆数桌,酒菜俱备,众填川户请“古老虎”族尊正中“坐上席”,八个儿子接长幼依序入席落座,填川户相继于侧边餐桌就坐。可是餐桌上却没摆筷子。一位填川户借题发挥:“你们这些做事的人真是疏忽,无筷子怎么吃菜!”另一位填川户高声喝道:“无筷子就动手嘛!”话音刚落,众填川户起身拳挥脚舞,一齐扑向“古老虎”父子,喊”打”之声不绝。“古老虎”父子见势不妙,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有一人从大门逃跑不及,便从窗口跳出,跌伤了大腿,藏于灌木丛中。其后,由其弟兄背扶回家医治。

其实,众填川户原是虚张声势,炫耀人多,拳脚并没有动真格,既不追打,也未加害伤者。

常言说:“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邻有三千与我好,里有八百与他交”,朝阳洞设宴事件发生之后,朱范两姓有的驾烧,有的退凉,“古老虎”觉得这填川户分布范围广,他们团结起其势力不可小看,妄自逞强不是上策,“强龙”多了,这“地头蛇”也难以横行霸道,只得改变态度,力求互相宽容。朱族及众多填川户也认为怨仇宜解不宜结,同居一地应该以和为贵。地方保甲有个头头是明白人,他给朱、范两姓长者讲了一段两姓亲情渊源的历史故事——

享誉中外的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于北宋端拱二年(989)生于今江苏苏州,时乖命蹇,两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朱家,继父朱文翰视为亲生,给他取个名字叫朱悦。朱悦少有大志,入塾读书十分刻苦用功,于大中祥符七年(1015)中了进士。不久,出任集庆军(今安徽亳洲)节度推官,他怀念祖德宗功,恢复祖家范姓,改名范仲淹,字希文。他深深不忘继父朱文翰的养育恩德,认为“继父长育有恩,常思厚报”。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为报答继父的大恩大德,请求朝廷封赠朱文翰为太常博士,年节生日、忌日不忘祭祀。近千年来,世人诵读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千古名句时,既崇敬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意识,又赞颂他尊祖孝亲的仁孝德行。

朱范两姓族人知道这段亲情渊源之后,冰释前嫌,消除积怨,进而“异姓联宗”,结为异姓兄弟,订立规章,议定伦辈,两姓人众叔伯兄弟姐妹相称,至今不乱。

说到这里,又冒出一个话题。想说,担心读者说朱老汉的南山网越扯越宽;不说呢,有人又会说朱老汉留下后遗症:什么叫“联宗”?何谓“异姓联宗”?免得有些人去考证,浅说几句。

封建社会,同姓而没有宗族关系的人联成一族称之为“同姓联宗”;以同一个地域关系为纽带,不同姓氏结为一族叫做“异姓联宗”。这种民俗盛行于唐代。清代中后期及民国年间又风行城乡。如乾隆后期,原籍今湖北黄冈一带翁、江、张、潘、周、程、何、徐、陶填川落籍新宁(开江)县城厢,九姓结成宗族,“异姓联宗”之后,修建帝主宫作为家庙,类似同乡会会馆。其后,湖南曾国藩发起川、楚曾氏联宗,以致湖南、湖北、四川曾姓世系至今有序。民国十四年(1925),川陕边防军刘存厚部旅长梁干轩驻防开江,联合达县、开江、梁平、万县四县梁姓族众为一族,在新宁城东街兴建梁氏宗祠。民国十五年(1926),四川军阀杨森,联合全川杨姓,成立“杨氏同宗联合会”,委任开江县讲治场杨华堂为开江、开县、云阳、巫山四县联团司令,利用宗族关系来巩固军阀势力。

民国十三年(1924),刘存厚割据达州。民国十五年委任其亲信四川内江县人张仲孝任达县知事(后改称县长),张倡导达县张姓联宗,成立“达县张氏同宗会”,在城内马蹄街中段挂牌办公,推举亭子铺张小松为会长。在附城区张家坝、岩嘴河、凤凰山、店子梁以及亭子铺、河市坝、磐石府、罗江口、双龙场、张家场等地设分支机构,公推有经办人员。

据张家坝分支机构末任负责人90多岁的张长祥(2018年12月病逝)回忆,“张氏同宗会”不是早起晚散的空架子,同宗会原有街房15间,田产100多亩。1949年只剩下总会街房几间、礼堂1间及少许田产,土地改革时人民政府依法征收。

很多资料说 ,“联宗”的主要目的是“藉势力”“资利益”,壮大封建门阀势力,这种因素肯定是有的,个别弱势家族攀附“朱门”大姓“撑保护伞”,有些势孤力单姓氏结伙伙逞强扬威也是事实。但是,古往今来,任何组织、团体、帮派成立之时确立的宗旨,订立的规章可能不会写“我们专事杀人放火,行凶作恶、整人害人……”既然朝廷都倡导“笃宗族以昭雍穆”,各宗祠族规、族谱、族训首重忠、孝、礼、义、廉,总是教人做好事善事。所以我们不能“舞起竹竿乱打”,甚至“一棍子把人打死”。

据我所知,今北外镇插旗山村组,建有张氏宗祠,挂有“张氏同宗分会”牌子。相邻的水井沟与张金村皂角树村民组建有“张氏支祠”,都挂有“张氏同宗支会”牌子,众多张姓人并没称王称霸,仗势作恶。塾师张宣廷先生没取任何报酬,苦心孤诣写了一本《张氏宗谱》,至今保存在四川德阳市,已成为通川区、达川区、渠县、宣汉县等地张姓寻根问祖的重要参考依据。

当今社会上也有一些人搞什么“同学会”、认亲戚、“打干亲家、认干宝宝、收干儿”……“一荣俱荣,一损惧损”,是对是错,也不该眉毛胡子一把抓。

再说,我们朱范联宗已近200年了,一贯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各有成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