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要成就和重要启示(下)

更新:2019-10-05 10:48:09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    编辑:庞岚月

(接10月4日达州日报第三版)

三是党的领导是取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突破的根本保证。达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发展中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难免会有挫折阻碍或困境沟坎。比如经费保障问题、人才队伍问题、阵地建设问题、活动载体问题,但是在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些问题都得到逐步解决。并且经过我们不断的摸索与实践,达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土壤: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费保障逐年提高,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面对新时代新发展带来的诸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理论研究有待深化提高等方面问题,市委、市政府正从各个方面加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总之,正是因为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够在解决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才能够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突破。

(二)精准定位是关键

达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突破发展的关键,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精准定位方位、定位角色、定位职责。这是又一成功经验和重要启示,主要有三点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是坚守政治定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阵地。牢牢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阵地的政治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一,高度重视夯实意识形态基础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学术之根、浇铸政治之魂。同时结合达州实际,在理论武装上突出抓好“四进”:即进班子建设,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表率示范;进科研工作,召开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三严三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座谈等理论研讨会议,举办巴渠讲坛、巴山大讲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研究与学术报告;进党报党刊,在达州日报开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四届六次七次全会”等理论专栏;进教学课堂,在中小学校打造科普基地,坚持开展系列讲座,增强了理论武装的常态性、系统性、实效性。二是重视加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认真落实“党委专题研究、专题报告”制度要求。年度工作按时报告,重大事项及时报告。制定管控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特别是对涉外学术交流交往,涉及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的“讲座、论坛、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纪律要求、提醒谈话和文章言论审查把关。不断完善责任体系,工作责任落实到岗到人,纳入年度述职、考核体系。三是重视发挥意识形态职能作用。加强理论和时政的研究宣传,在舆论引领上充分发挥专业队伍作用,利用各类对外交流平台正面宣传达州,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组织四川文理学院、市委党校、干部学院和市级部门的专家学者开展义务下基层宣讲等活动,关注研究解决基层现实问题,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发挥了专长,尽到了专责。

二是明确发展定位,努力建设全省一流地方社科组织。确定“实现一个总体目标、突出四个战略重点、构建八个有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倾力在三大体系建设上进行突破。第一,强化学科体系建设。形成“1+7+N”工作格局,以市社科联为龙头,以7个县(市、区)社科联为支撑,以全市各部门为点位,覆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大领域的科研体系;构建了以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为主体架构,以巴文化、红色文化、富硒文化、生态文化为学术引领的学科群,推动了学术成果全面提升。第二,强化学术体系建设。巩固传统优势,保持在巴文化、红色文化研究上的学术领先;突出考古研究,扩大在古巴人文明、地方志、地方史上的学术影响;提升特色研究,保持富硒文化、生态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学术地位。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巴文化研究实施20年来,累计完成著作30部(册),推出一批填补省内、国内空白的力作,带动了学术水平提高和学术体系建设。第三,强化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构建达州市学术话语平台,打造了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论坛、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中国·宣汉)研讨会、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暨达州·达川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峰会等高层次、高规格论坛,以省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品牌。在学术研究、建言咨政、舆论引导上发出达州声音,贡献达州思考、体现达州智慧。

三是提升功能定位,努力建设达州振兴发展新型智库。达州市社科联处于省级社科联和县级社科联中间地带,属于上下交集环节。因此达州市社科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精准定位所处方位和在此前提下的功能,那就是既没有创新出台理论资质,不做宏观上的理论研究,也不具备研发能力,不做微观上的技术研究,而是从中观层面,做好理论阐释、提供决策参考,指导实践,助推发展。所以这就是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发展的又一秘诀:主动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所处方位,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参考,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第一,精准定位研究思路。坚持对策研究与学术研究并重发展、相互促进,推出学理性、专业性与应用性、操作性相统一的智库成果;创新组织架构,整合科研资源,建立理论智库、政策智库、问题智库、实践智库四个智库;改进评价考核体系,强化智库建设导向。第二,精准定位合作机制。根据达州市市情和地理区位,除了加强与国际智库、国家智库、四川智库的合作以外,尤其注重与达州毗邻三省一市智库的合作机制。第三,精准定位研究方向。达州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同时又是巴文化的核心区,也是川陕苏区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农业农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巴文化、红色文化作为研究重点和主要方向,因地制宜加以研究,因地施策助推发展,这是达州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文化自信是核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始终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核心,作为培根铸魂的要义,在此基础上,让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让达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为体现达州人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红色文化精神血脉、阐发巴文化基因的标志性工程。这是达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要义,是70年来的实践经验。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更使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失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其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性值得怀疑。70年来,达州市社科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达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同步迈进新时代,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相继开展了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达州市基层理论宣讲员专题培训、全市理论宣讲骨干宣讲能力提升训练、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等,旨在教育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做到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指导科学决策,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发展,真正确保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方向不偏、发展动力不减、发展目标不变。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品质。达州是巴人故里,巴文化历史厚重、红色文化浓郁、农耕文化悠久,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历来坚定文化自信,植根历史文化,以文化自信培根铸魂。一方面,立足达州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好记录时代、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烛照现实。比如,达州市社科联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达州建市20周年等开展了主题理论征文活动,鼓励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达州实际,关注时政热点,把巴文化内核、红军精神、地域农耕文化优秀品质与各项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以达州发展印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课题规划和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引导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汲取巴文化、红色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守信、和合、正义、大同等精神品质,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红色文化、巴文化、农耕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比如,万源市社科联基于万源保卫战、固军坝起义、红军标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了红色文化研究,编辑出版了《川东游击军史》《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川东固军坝起义60周年》《万源保卫战纪念文集》《巴山女红军》《李家俊传》《熊国炳传》《血战大巴山》《巴山血》等研究专著,并召开了纪念万源保卫战胜利80周年座谈会,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红军精神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的精神感召作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汇,将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有机结合,做到了文旅融合、产学研结合。

三是坚定文化自信,扬弃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成果。达州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除了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挖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同时还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对待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成果,以期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在吸收借鉴、兼容并蓄中繁荣壮大。文化自信不是倡导文化自大、文化盲信。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不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历史成果,在观照和批判中,使他国、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为我所消化、吸收和再造,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更符合达州发展实际,更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对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概念、理论、方法,认真辨别和区分,对于适用于达州市情和发展现状的,大胆拿来使用,比如山区县市基层治理研究、达州段荔枝古道研究、川渝陕结合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等等,借鉴吸收了世界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研究方法,同时又坚持做到绝不简单移植或生搬硬套,确保达州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彰显地域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四)联系服务是宗旨

沟通联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资政参谋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职工作,是宗旨。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就是始终不忘服务初心,牢记宗旨使命,始终坚持这个宗旨不变,围绕这个宗旨用功,充分发挥了达州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这是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繁荣的传家宝。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始终坚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在研究阐释、宣传宣讲、教育普及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巴渠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紧紧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立足40年、70年来达州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沧桑巨变开展学术研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深刻反映40年、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市委“12335”总体部署,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聚焦达州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发展目标,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打好三大攻坚战、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四城同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统筹开展基础性、对策性、前瞻性研究,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举措、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总结出有启发性的新经验,为达州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力量。

二是担当责任,服务人才。作为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达州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姿态、有效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达州市充分依托各县(市区)社科联、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众多的优势,发挥好达州市社科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完善驻达高校、研究院所、部门单位等领域的社科人才沟通联系机制,建立“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库”,最大限度整合资源、汇聚力量;推动四川文理学院和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各县(市区)社科联、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建立研究基地,为社科人才集聚、研究、交流创造良好环境;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通过课题委托、项目合作、顾问咨询等方式,积极争取国内外知名社科专家,共同为达州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根据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逐步加大财政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投入,在机构改革任务繁重、人员编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成立达州市巴文化研究院,确立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归口市委宣传部领导。稳步推进巴文化创意交流中心、巴文化遗址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重点扶持了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6+3”产业发展、“四城同创”、打好三大攻坚战和乡村振兴等一批重大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努力改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认真贯彻哲学社会科学“双百”方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注意区分和把握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迈步新时代、迈上新台阶。

三是突出导向,服务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70年来,达州市社科联坚持引导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学问家,用明德引领风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创作、为人民立言、为人民解惑,推出更多与时代相匹配、群众喜爱青睐的社科精品,更好教育群众、启发民智、凝聚力量;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定期实地调查研究,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挖掘研究素材,推出更多直面现实热点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理论成果,真正把课题写在大地上、把研究写进群众心坎里;精心组织开展“三下乡”、科普示范活动月等各类社科主题活动,在通俗化、大众化、普及率、到达率上下功夫,推动社科研究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影响群众、熏陶群众;密切关注时代变革对人们的影响,向市委、市政府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期盼,研究提出符合群众需要的政策思路和对策建议,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功效。

(五)守正创新是出路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守正是前提、是基础,创新是引擎、是源泉。70年来,达州市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一是守正是发展基础。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真正把“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围绕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把握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作用,建设具有达州特色的新型智库,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决策评估、理论阐释等工作,努力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工作,促进全市社会形成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让广大社科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支持者,为新时代达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理论氛围。

二是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着眼于解决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问题,全方位创新组织管理、立项审批、经费支持、成果评价、推介转化、薪酬激励、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干部遴选等政策措施,以改革精神解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罚严明、高效灵活、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比如市委出台了《中共达州市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推动各级党委要切实肩负起领导、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大力支持社科联系统的组织建设和职能完善,大力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科创新人才队伍,全面开创新时代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新局面。另一方面,创新工作举措。为了加强全市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创新设立“四审”把关办法。第一,引进网络查重系统,对每项参评社科成果,坚持查重,凡是抄袭的三年内不纳入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申报、评奖范围,凡是引用超过一定比例的取消参评资格。第二,建立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专家库,抽签决定评审专家,匿名盲评参评成果。第三,专家初评后,经复审组专家评审、社科联党组研究,上报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进行审核。第四,成立达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委员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评奖委员会集体投票决定成果最终等次。“四审”评奖办法确保了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公正性,最大限度激发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了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