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旋律见证美好生活!70年来我们唱过的那些歌

更新:2019-09-23 11:00:44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本报记者 赵曼琦 实习记者 燕阳    编辑:庞岚月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收音机、录音机、单放机渐渐成了“古董”,也很难再听到老唱片里传来的那悠扬的曲调……70年间,从《社会主义好》《乡恋》到《双节棍》《燃烧我的卡路里》,音乐元素从单一到多样,一首首动人旋律回荡在耳畔,镌刻着达州人70年的时代印记……

上世纪50-60年代

红歌歌唱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穷,但充满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斗志和激情。”83岁的市民陶碧芳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最流行的是《社会主义好》《东方红》《红梅赞》等励志歌曲。“我们听的歌曲,大部分都是电影插曲,像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就是电影《上甘岭》(1956年出品)的插曲,还有《英雄赞歌》《洪湖水,浪打浪》《谁不说俺家乡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那个时代,收音机无疑是一件奢侈品。“一个村就广播站有收音机,向村社各个角落播送新闻、歌曲。”农闲时,乡亲们围坐在院坝的大喇叭下,听广播、聊天,开展文艺活动。农忙时,田间地头,革命歌曲此起彼伏,声声都是辛勤耕耘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70-80年代

流行音乐逐渐兴起

上世纪70至80年代,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达州市民的生活越过越好。“当时的录音机是稀罕玩意儿。年轻人穿着喇叭裤,拿着录音机,在大街上跳舞,是一件很潮的事。”1982年,家住通川区的赵燕收到婚后的第一份生日礼物:一台录音机。赵燕把录音机拿到院子里,音乐一响,邻居们都稀奇地围了过来,有的还专程跑到她家里来点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录音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文娱休闲的又一来源。

与此同时,流行音乐逐渐兴起。李谷一的《乡恋》,被称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港台音乐也潮水般的涌入内地,《甜蜜蜜》《童年》《外婆的澎湖湾》《光阴的故事》……达州年轻人的录音机几乎被港台音乐霸占。

上世纪90年代—2000年

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上世纪90年代的达城,腰间别着一部小巧轻便的随身听,带着耳机留着中分唱着“港台腔”的潮流形象,总能够聚焦年轻人的目光。港台歌星大举占领内地市场,刘德华、郭富城、周杰伦等港台歌手以风格各异的经典作品,创造了港台流行乐的黄金时代。同时,在国人中也出现了一个新鲜的名词——“追星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卡拉OK的传入和风行,使普通人的唱歌娱乐拥有了更加愉悦的“明星代入感”。34岁的南城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1992年家里买了一台双卡收录机,有卡拉OK功能,插上麦克风就可以跟着伴奏音乐唱歌。“我和两个姐姐经常趁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经常约同事和朋友去KTV唱歌。“曾经一度时期,K歌属于高消费,后来市场竞争激烈,价格逐渐变得更亲民了,娱乐环境和设施条件越来越好,现在K歌已经成为平民消费了。”

20世纪末,互联网步入千家万户,随身听被更为小巧精致的MP3、MP4取代。“那时很多人家里都装上电脑了,在家就可以上网。只要一有新歌发布,就能在网上听,还可以下载到MP3、MP4里。”90后市民田甜回忆,随着网络文化的渗透,大批的网络歌曲、DV短片等大量涌现。

2005年之后,随着平民选秀热浪的袭来,越来越多的“草根”歌手横空出世。“我行我秀”“超女”“快男”等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2010年至今

音乐版权意识觉醒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多元化已经广泛被大众接受,而在音乐发展的表现上更是尤为突出,世界各地各民族各种风格的音乐在不断的演出、沟通、交流中融汇交织。音乐选秀节目、艺人培训公司层出不穷,《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创造101》等音乐综艺节目深受大众喜爱。

如今,从KTV欢唱到APP欢歌,人人都能制作属于自己的电子“专辑”。手机K歌APP,随时随地都可以来一曲,还能通过社交软件分享出去,秀出自己的歌喉。

在黑胶、CD的年代,热爱音乐的人们经常会为了喜欢的音乐掏腰包。而今,随着互联网日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在线音乐的繁荣却并未带动音乐市场的繁荣,音乐网站和网民不再花钱购买,直接从网上免费下载,这对创作者和发行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尊重版权、尊重创作的意识正在逐步觉醒。现在,听歌付费逐渐成为趋势了,实体专辑也在向数字音乐转变。市民郑梁表示,他现在除了收藏一些实体唱片之外,还注册了一个专业音乐网站的付费会员,可以享受高品质无损音乐海量畅听,“这也是目前一种比较主流的商业模式,人们的付费意识也越来越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