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 

守好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后防线

——记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祥德

更新:2019-09-04 10:00:21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    编辑:尹可

●“ICU”即重症监护室,这里的医护人员,被形象地称为生死之门的“守门员”,是生与死距离最近的见证者。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祥德,多年来带领“守门员”团队与死神赛跑,把无数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让患者重获新生。“没有什么能比成功抢救生命更让人欣喜、更让人有职业成就感,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是积德!”郑主任的话语诠释了重症医学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

刻苦钻研 只因为那份沉甸甸的生命重托

有着32年临床工作经验的郑祥德是达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川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卫计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全国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重症分会副会长,四川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卫计委重症医学质控专家,达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主任委员。

 学术交流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患者将生命托付于我们,我们必将全力以赴!”郑主任深知重症救治工作责任重大,他不敢懈怠,积极致力于重症医学知识的学习。他先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英国UCL、爱尔兰以及国内一流医院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用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躬耕不息,收获颇丰,他先后在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经验10余次。研究和开发的多项新技术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7项,获得省、市在研课题各1项,承担横向合作课题3项,获国家继教项目2项,获省卫健委适宜技术1项,获国家专利6项(转化1项),并获得美国AHA颁发国际救援证书以及美国SCCM颁发重症医学高级课程培训结业证书各1份。发表在《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临床营养》《肠外与肠内营养》《中国输血杂志》《中国医师》和《中国医院》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和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学术论文20余篇,专著1部。这些成果在国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使更多重症患者获益。

  ICU病房救治中

一路走来,一项项耀眼的成绩既是他辛勤工作的写照,也是献给重症患者沉甸甸的爱。他常说,医学本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科,更何况是事关生与死的重症医学。只有通过不断地钻研学习,引进高新技术,才能有效承载起重症患者的生命。

不忘初心 只因为重症医学人的责任和担当

郑祥德这样形容ICU团队的工作:“每天都像在战场上,接受极限的挑战,需要把所有的智慧调动起来,击退病患的种种危险体征。这里的病患往往是多器官衰竭,病情每分钟都在变化,因此治疗方案也是24小时不间断、无停顿、动态调整,这要求医生和护士不能有片刻懈怠。”

从某种意义上说,ICU是危重病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具体体现。2011年,受医院领导班子的信任和委托,郑祥德受命从手术麻醉科调出来组建ICU时,整个科室只有4名医生,专职人员严重缺乏,加之重症救治理念和医疗技术落后,使得当时的重症救治能力处于一个较低下的水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郑祥德带领重症团队瞄准国内外一流医院,不断更新知识和外派进修学习,消化、吸收和引进新技术,尤其在新开展“俯卧位通气”“COPD血液稀释”“连续血液净化”“床旁空肠营养”“主动脉球囊反搏”“连续脑功能监测”和“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等10余项技术后,极大地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累计已超过万名危重症患者在ICU救治成功,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综合救治能力达到省内前列。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ICU救治病人的技术大大增强,也给了更多患者生的希望。

分析病例

短短几年,在医院领导的强力支持下,重症医学科团队在郑祥德主任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便成功创建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在建项目,今年即将接受验收复查。目前,科室拥有经过重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80余名,医生全部取得国家重症医学专科资质。“打造国内一流的ICU,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救治重症患者的根本保障。”郑祥德坚定地说道。

人文施治 只为了让医疗更具有温度

在很多人眼中,ICU是一个冷冰冰的科室,甚至被称为“鬼门关前的最后一站”,这是重症医学团队情感所不愿意接受的。“重症医学科承载着生命的希望,它不应该是冰冷无情的,它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科室!”在郑祥德看来,想要改变人们的看法,首先要从科室自身业务和文化内涵建设做起,教育医护人员爱岗敬业,不但要关注患者身体疾患的治疗,还要尊重家属的意愿和感受,努力为每一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其家庭渡过难关。“因此,中心医院ICU是一个融入了人文关怀和有温度的ICU。”郑祥德主任说。

ICU病房救治中

重症医学科开展了“关爱工程”活动,针对患者不同医疗需求的特点,灵活启用“个性化”和“人文关怀”服务,新增带着呼吸机回家过年、心理咨询、拍照片送亲人、为患者过生日、特殊功能锻炼等人性化服务内容,赢得了患者家属的高度赞誉,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融洽。

2012年春节前夕,一位九旬高龄的老大爷因呼吸衰竭在ICU呼吸机维持长达1年,因预感到自己即将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老大爷躺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出“我想回家过年”几个字。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郑祥德带领数名医护人员做好周密安排后,克服重重困难,将带着呼吸机的老人安全送回路途遥远的农村老家见到了亲人,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当时,老大爷行动不便的老伴儿,颤颤巍巍地打开家门,突然看见离家一年多生死未卜的丈夫,带着呼吸机坐着轮椅出现在面前,老伴儿当即潸然泪下,那个相见的场景,我一辈子也无法忘怀。”谈及此处,郑祥德不由得红了眼眶……

类似的感人事件还有很多。2015年,一名6岁男童在放学路上遭遇严重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中心医院ICU抢救,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等,且患儿无手术指征,预后可能极差,随时可能死亡。当听到这一残酷消息后,其母亲当即晕倒,醒来后陷入了无限的绝望和自责中。这一幕情景,深深刺痛了重症医学人的心。“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力争创造生命的奇迹!”郑祥德立即组织科室医护团队充分讨论治疗方案,同时联系省内重症专家开展远程会诊,修订治疗方案。在抢救和康复治疗中,ICU医护人员倾注了所有的爱。最终奇迹出现,该名男童一周后脱离呼吸机,一个月后神智恢复,最后通过功能恢复,如愿回到了学校。这是重症医护团队用技术和大爱创造生命奇迹的典范。

重症医学团队

经过与死神赛跑了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在郑祥德主任的带领下,已经打造成了一个业务精湛、有温情、有温度的优秀团队,该科室获“四川省卫健委的优质服务示范科室”“达州市工人先锋号”称号。郑祥德在接受采访时说:“看着患者健健康康出院,就是我们重症医学人最高兴的事情。患者将这一份生的希望交给我们,那么我们一定不能辜负这份期望,我和团队将尽最大的努力来做到最好。”

□文/图 王标 张海涵 刘河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