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万源 >> 时政 >> 

“靠山”该怎样“吃山”

【达州边界行①】解密万源市皮窝乡生态发展之路

更新:2019-08-02 09:46:44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兵 刘姣 闫军    编辑:庞岚月

【编者按】

达州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山高水长,物产富饶。但是其边界地方多因自然条件恶劣,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和达州建市20年来,这些地方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地方上演着怎样火热的发展激情?这些地方蕴藏着怎样独特的人文故事和自然风景?

巴山毓秀,渠水情深。最近,本报启动“达州边界行”大型采访活动,派出两路记者分别前往市际边界的多个乡镇,用镜头和笔触,深情记录数十年特别是近些年达州边界地方与共和国一起脉动、一同成长的岁月点滴和沧桑变迁。从今天开始,本报陆续推出来自前方记者的一线报道,敬请关注。


清晨,万源市皮窝乡赵家河村35岁的村民赵邦武跟往常一样,拿起防蜂头罩,大步走向养蜂场,察看蜂箱有无野蜂入侵和棉虫疫情。随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养猪场,清洗猪圈、喂猪。

捡松菌、种药材、挖竹笋、采蜂蜜……皮窝乡的村民像赵邦武一样忙碌着,信心十足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到他们曾经困在大山里苦挨苦熬。改变源于什么?这得从退耕还林说起。

“退”出来的生态宝库

8月,盛夏,正是皮窝乡的最好时节。

青山翠绿、水声潺潺、空气清新、云层浮动。“以前根本不敢想,生活会这样安逸。”七里扁村支书陈玉军感叹,“如今我们乡变了样,我的电话也多了起来,好多都是外出务工村民打来的,表示想回乡创业。”

皮窝乡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两个非贫困村,一个贫困村,一个深度贫困村。它位于万源东北部,地处全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是一个高寒山乡;又因位居汉江和嘉陵江分水岭,与万源紫溪、庙坡、梨树相连,与陕西省镇巴、紫阳接壤,属于万源的边界。“穷,想离开,是很多人曾经的想法。”陈玉军坦言。

“全乡4000余人,农业人口占98%。由于山高坡陡,以前大部分人只能靠种玉米、土豆和养猪维持生计。”皮窝乡党委书记杨宇华介绍,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传统种植、养殖业效益极低,群众生活艰难。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当地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甜蜜”生活。

改变源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西部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全新的高度,退耕还林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自2000年起,万源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建设工程。“起初,村民对这些政策持怀疑态度,顾虑以后生活来源,担心政策补贴不会及时到手。”杨宇华告诉记者,通过举办村民交流会、邀请林业部门讲解政策, (紧转第三版)

(紧接第一版)尤其是补贴及时足额到位,群众从林业发展中得到巨大实惠。“情况彻底改变了,村民主动从‘要我退’变成了‘我要退’。”

数据显示,2000年—2005年,皮窝乡退耕还林5500余亩;2014年—2017年退耕还林4500余亩。杨宇华说,截至目前,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

往日被土豆、玉米分割占据的坡地上,树越栽越多,连片成林,绿色铺天盖地、汪洋恣肆。

走出“靠山吃山”新路

环境好了,植物丰富了,野生竹笋、松菌、重楼、天麻等蓬勃生长。还是“靠山吃山”,生态宝库却让村民挣钱更容易。

“这些年,我们收入翻了几番。”七里扁(加土旁)村村民马光菊给记者算了笔账,她挖笋、卖菌、采药,加上经济林等补偿和外出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下来可以达到近2万元。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8年,皮窝乡农民可支配净收入4225万元,同比增加401万元;人均纯收入10561 元,同比增长1003元,增幅10.5%。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快速发展中,该乡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赵邦武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带的徒弟养蜂数量都超过我了。”赵邦武说。2005年前,他在外打工,看着家乡环境越来越好,决定回家创业。因自幼痴迷养蜂,从试养到成批量养,如今,他已有150箱蜜蜂。2014年,赵邦武成立了万源市邦武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乡农户养蜂三千多箱,上百养蜂户经济条件改善。“充足的蜜源是养蜂的前提。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皮窝养蜂业的今天。”赵邦武估算,按目前的自然条件,皮窝养蜂还有较大潜力,可以发展到5000箱。

“这些青山真的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观音阡村49岁的村支书陈本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他说,村里很多人采集山货。为了帮助他拓展山货销售渠道,他从走村串户上门收货,统一打包销售给客户。“干竹笋每年都要收购6吨左右,仅这一项,我一年就增收2万余元。”

随着境内的花萼山区域划入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后河源头列入万源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皮窝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皮窝乡党委政府提出了“人人享受,人人保护”的口号,组织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环境中来,还关停了煤窑和不合格的养殖场,生态优势更加凸显。

如今,放眼皮窝乡境内的山水,一条“绿色生态屏障”悄然崛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达州日报社党风廉政建设 举报电话:0818-2380088 邮箱:dzrbsjgjw@163.com 地址:达州市通川中路118号达州日报社412室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90013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达州日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