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方寸之物见千年之史!探秘达州馆藏文物•通川篇

更新:2019-07-05 16:13:45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编辑:庞岚月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社会活动,并随之产生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人们把这种饱含文化价值意义的物品或建筑称为“文物”。

以文载物,即使一件物品只有方寸大小,它也有可能会讲述一段厚重的历史人文。达州,建城史1900余年,而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达州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能推进至4000年以前。人们在这里生活,不断留下活动的痕迹,经过沧海桑田,考古人的手拨开一段段被土壤封存的历史,文物便开始讲述它的故事。

玄武砚滴

通川区文物管理所成立于1990年,通过挖掘、收购、接受捐赠,现有文物共392件,其中,馆藏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64件,一般文物321件。该文管所馆藏以日常用品和墓葬文物为主,东汉和明清时期的文物相对较多。

“玄武砚滴”凸显古人智慧

目前,通川区文物管理所馆藏中属于稀有文物,绝对能排上名号的,当属10年前入馆的“玄武砚滴”。

“玄武砚滴”为青铜质,通长12厘米,宽5.9厘米,通高4.5厘米,形状是一蛇伏于龟背状,龟腿直立,其颈前伸,头昂立,双眼圆睁,口有一小孔,并衔一耳杯。背甲阴刻的纹样规则清晰,背中央部位竖有一中空短管,短管外盘踞一条灵蛇,似爬行状,生动自然。龟甲边缘右侧有一管形环。

双辫索耳铜鍪

据当年收购“玄武砚滴”的通川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2009年,他们一行人前往通川区蒲家镇进行考古调查,由于口渴便就近走到一农户家中讨水喝。得知他们是文管所工作人员,该农户便拿出10多年前无意间从土里挖出来的一块“石头”给他们看。“我接过来一看,心砰砰直跳。”该负责人一眼便认出这是目前出土极少的“青铜玄武砚滴”。

古代中国人信奉“五行”,崇尚神灵,古人大致将天空分成东西南北四大区域,也才有了“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说法。《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中有写“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蒲家镇出土的东汉砚滴是典型的玄武龟蛇组合,精致的外观体现的正是使用者的情趣审美。

“玄武砚滴”珍贵,除了因为它外观精美稀少,还有就是其文化内涵与使用之处的微妙结合。砚滴属于文房用具,又叫水滴、水注、书滴等,是能够控制水量的贮水用具,从砚滴出口滴水入砚以供磨墨。而玄武五行属水,以玄武为砚滴,更显其文化深意。

新石器时代的石锛

令人称奇的是,“玄武砚滴”是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该砚滴龟腹中空,龟背中央有一管状中空短管直通龟腹,一用作注水口,二用于使用时控制水量。注满水后用拇指封住圆管,无论如何倾斜,水都无法从龟口处滴出。而当拇指移开后,稍作倾斜,水即可经龟颈从龟口的小孔滴出,以此来控制水的流量,此物一般是家底殷实的书香人家才会使用。

“双辫索耳铜鍪”展现巴人文化

2006年,在王家山打造前,通川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前往此处考察,无意间在附近一住户家中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双辫索耳铜鍪”。鍪最早见于战国中期四川一带的蜀人墓葬中,其形态有单环耳、对称双环耳两种。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的鍪是与甑配套用来烹饭用的。到了汉代,鍪则大多单独用于温饭。

王家山出土的铜鍪为青铜材质,浅盘口,束颈,斜肩,圜底,肩部有对称扁环耳一对,耳上饰辫索纹,腹部有三道凸弦纹,口径31厘米、腹径36厘米、高26厘米。鍪也可以称为“釜”,近乎现代使用的锅。从“釜底抽薪”一词即可明白,它是一种炊具,而圜底的锅容量大,受热均匀,符合使用需求。

庖厨人俑

一件文物不会没有缘由出现在一个地方,文管所工作人员根据发现铜鍪住户的介绍,到王家山山崖下的小水沟进行考察。在水沟边的一块大石上,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块有打磨痕迹的石块,并将其带回所内研究。

经专业人士判断,这个肩宽2.7厘米、刃宽3.7厘米、通高5.6厘米、厚1.2厘米,杂花砂石质的石块为“石锛”,制作规整精致,上窄下宽呈梯形,平肩,双面刃,偏锋,刃上还留有细微的使用痕迹,是一枚新石器时期人们用于生产劳动的工具。

这两件文物的发现,证明至少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王家山一带生息繁衍。尤其是带有浓厚巴文化元素的铜鍪,更加证明了巴文化在东汉末期的川东北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花纹砖”暗含丧葬观念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对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高度概括。古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因此不少帝王登基不久就会开始修建陵墓,这种情况也能从民间一些富庶人家的墓室看出来。花纹砖砌墓室,是汉代流行的一种葬俗,且只有富庶的墓主才可为。

陶猪

在通川区文管所内,记者就见到了不少东汉时期墓室所用的“花纹砖”,上绘瓦当菱形纹、两乳耳杯纹、折线十字重环纹、连续菱形重环纹、乳钉菱形重环纹等等,花纹丰富精美,可见墓主对死后世界的重视。

其中,榫卯形的花纹砖极有特色。榫卯是在两个物体上采用凹(卯)与凸(榫)咬合的方式,起到连接作用的一种结构,是极为精巧的一个发明。榫卯结构建筑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此外,汉代墓室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抚琴俑、庖厨俑、陶猪等等,这些都暗含着墓主对于死后依然富足享乐的追求。

汉代逐渐用陶俑代替残酷的“活人殉葬”,除了可以看出思想观念的进步,还能看出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增加,也意味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生产。

上述文物,除了“双辫索耳铜鍪”破损较为严重,需要修复,暂时无法看到外,其它均在市博物馆展出。此外,通川区文管所还藏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精美文物。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