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发展集体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达州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出“五大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更新:2019-03-19 09:17:33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本报记者 刘欢 邱霞    编辑:尹可

再过半月就是春茶采摘时节,3月15日一大早,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村民张国民吃过早饭便来到茶园里转转,看看茶树长势情况。瓦子坪村深处云雾缭绕,茶香扑鼻,放眼四望,蔚为壮观。“瓦子坪村村民入股土地1105亩,成立巴山红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流转发展茶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茶叶长势不错,村民的收入肯定比去年要多。”该合作社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

万源市白羊乡茶叶综合配套示范园,工人们正在忙碌

茶叶作为达州传统特色产业,过去多是靠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散种植,自产自销。目前,各地茶叶专合社、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大规模的茶叶基地、标准化种植方法逐渐铺开。

“近年来,我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建立了五大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638个村发展集体经济,占比60%。”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侯重成介绍道。

关键词一:资源开发模式

开江县永兴镇柳家坪村利用日照时间长的优势,与天威新能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光伏发电项目,按照“3个1/3”的模式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即1/3用于集体经济再发展、1/3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1/3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另外,该村利用光伏板形成的约8亩大棚,发展配套棚下集体经济,种植香菇等食用菌,租给私人业主经营,租金约2万元左右计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来年,我市多个地方采取村集体单独或吸收其他资金参股联合的方式,对村域内的山林、水面、矿产和“四荒”等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关键词二:土地运营模式

采取土地作价入股到其他企业,参与分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再统一出租,获得流转利差收益。

如宣汉县天生进步社区927户群众入股土地2243亩,注册成立宣汉县群鑫农民股份专业合作社,形成“6355”利益分配机制(即产生利润后60%按股分红,30%作为合作社再生产积累资金,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5%作为扶贫专项资金)。

关键词三:实体带动模式

由村集体领办实体企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

如开江县靖安乡荷叶坝村筹建了开江县古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开江县富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8亩养鸡场和1300余平方米养鸭场各一个,年出栏鸡、鸭达1万余只;发展优质水稻种植200亩;养殖小龙虾和大闸蟹80余亩。利益分配按照7:3的比例分配给村民和村委会再发展,发展多种特色集体经济;任市镇黄泥塝村牵头成立巾帼红香椿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发展“巾帼红”香椿1000亩,采取“1+5”模式(即: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电商+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香椿产业。

关键词四:服务创收模式

由村集体成立服务性组织或公司为企业或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发展集体经济。

如万源市庙坡乡大坪溪村成立大河坝富硒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社员生产、产品包装和销售,与农业企业签订辣椒产业和马铃薯产业订单,公司按照订单总额的5%向村集体支付服务费;开设淘宝网店,将本村及其他村农户生产的蜂蜜、干洋芋片、土鸡蛋、腊肉等庭院经济农副产品,统一包装后销售获得收入;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实行“专合组织+基层组织+农户”的二次返利经营模式,即合作社以优质水果苗木和技术入股,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村级组织以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协调服务入股的方式,实行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以14:6:80利润再分配机制。

关键词五:资本运作模式

由村集体利用存量资金采取合作、联营、入股等方式联合创办或投资参股经济实体,实行资金入股分红,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资金经营收入。目前我市多数村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来发展集体经济。

如渠县新市乡三拱村投入资金41万元到四川省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固定分红3.28万元,59万元购买果树由公司统一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第一年分红3.5万元,第二年4.9万元,第三年6.3万元,以后每年在6.3万元的基础上+利润的10%分红,成立专门的集体经济管理组织指定专人进行生产经营监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对此,我市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鲜活的经验。□文/图 本报记者 刘欢 邱霞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