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退休20年创作300万字 年近八旬老人想实现他的电影梦

更新:2019-03-18 11:20:42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作者:    编辑:尹可

1999年退休以后,李学文老人就做了一件事:花了20年的时间,创作出3部长篇小说,6部电影剧本,数篇短篇小说,总共300多万字。其中,《巴山渠水》《寻亲记》两部作品还曾在全国性电影杂志《电影文学》上刊登。

日前,记者在凤凰山上的通川区委党校老家属院里拜访了这位笔耕不辍的老人。

【热爱创作】

大学里的“笔杆子”

“别看我79岁了,曾经我也是个大学生,专业学的就是编剧。”李学文是个地地道道的通川人,从小就酷爱文学,一有时间便扎进书堆里,与名著、诗词等为伴。1957年,考入大学后他开始专攻电影编剧,一门心思搞创作。短短几年间,他便写下了数十部作品,涵盖剧本、诗歌、小说等多个文学体裁。李学文也一跃成为大学里响当当的“笔杆子”。

彼时,正意气风发的李学文本以为能够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甚至成为知名作家。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作品全都被烧毁,什么都没了……”多年心血付之一炬,李学文心灰意冷,之后近40年再没有拿起过笔,现在回想起来,李学文还时常捶胸顿足,感慨万千。

“也怪自己当年没有咬牙坚持,但确实太心痛了。”不久,李学文被分配到武汉一家道路建设公司上班。尽管不再碰笔,但闲暇时,他还是会一头扎进“书海”,看书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习惯。工作间歇,李学文时常听民工们讲起一些山村孩子奋斗成才,从而改变家乡、帮助家乡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久而久之,这些片段长久的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1999年,李学文退休后回到通川老家,思索再三他决定重拾纸笔,弥补当年的遗憾,将在外打拼的所见所闻作为素材,创作文学作品。

【重拾纸笔】

作品刊登于《十月》杂志

时隔近40年,再次动笔,灵感和回忆如潮水般向李学文涌来,一时百感交集,“刚下笔时,笔尖都在颤抖。”在创作中,李学文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的沙沙声让人感到无比安心。”一篇篇诗歌、一部部小说在他的笔下渐渐成型。2000年,李学文的一些诗歌作品陆续刊登在《十月》杂志上。次年,他收到中国诗歌学会的邀请,前往北京作为会员出席交流学会,与全国各地优秀诗人、作家齐聚一堂,切磋学习。这次聚会李学文收获颇丰,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创作的信念。

从北京回来后,李学文铆足了劲,用16年时间写下了《青春旋律》《花落谁家》《圆梦传奇》3部以青年创业、奋斗圆梦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总共200多万字,积累下的手稿足足有1米高。

但这对他来说远远不够。“生活让我拥有了太多素材,我想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全都运用在创作中。”2015年,李学文将重心放在了剧本创作上,先后写下了《西山风光》《飞云剑》《寻亲记》《巴山渠水》等6部优秀电影文学剧本,其中《西山风光》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寻亲记》《巴山渠水》在全国性杂志《电影文学》发表。

【痴迷创作】

每天花在书房10小时


用“学无止境”来形容李学文再合适不过,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和创作。他的书柜塞满了书籍、报刊、文献,“学习他人的优秀作品和写作手法,对我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而且经常动脑还能预防老年痴呆。”

除去锻炼和吃饭睡觉,李学文每天要在书房里耗去近10个小时。“我家没有电脑,我也不会用,全靠手写。”随着年龄增长,李学文查阅资料和写作时不得不用上了放大镜,长期伏案更是让他常常感到身体酸痛。现在,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锻炼,“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创作的精力和体力。”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创作是件难事。但对于李学文来说,创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但需要生动的素材、清晰的逻辑以及专业的文学底蕴作为支撑。“我搞了几十年的创作,早已摸索出一套方法。”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创作需要提前写大纲,安排好人物关系、故事整体走向,但如今提笔时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框架。“速度快时,加上修改,两三个月便能写出一部4万字左右的成品剧本。但思路堵塞时,半年都可能写不出一部。”

【电影梦想】

希望《巴山渠水》能够登上大荧幕

再过7个月就是李学文80岁的生日,他提前许了一个愿: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巴山渠水》能够搬上大荧幕。

“这个剧本是以巴山大峡谷为背景展开的,关于巴山村和渠水村脱贫致富,以及男女主角阴差阳错相识相爱的故事。”李学文笑称,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自己笔下塑造出的主角多数以巴山青年为原型,讲述他们通过努力,走出大山,只身在外闯出一片天地,却不忘回报家乡的故事。“哪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乡,并且达州人才辈出,我就喜欢把我们巴山青年写得年轻有为,男帅女美,爱情事业双丰收。”

由于一直手写创作,李学文家里积累起一摞摞手稿,这些手稿全部被他用旧报纸包好。历经岁月流逝,很多手稿已经泛黄,散发出潮湿发霉的味道。为了便于保存,李学文特意重新打印了部分损坏较为严重的手稿。如今,这些手稿在墙角堆成了小山包。

“我脑海中还有太多东西想要呈现,我想把它们全都写下来,留给大家。”李学文给自己定了个目标:接下来至少再创作出40部作品。

□本报记者 张海涵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