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助推达州高质量发展

——2018年达州市十大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经验摘要

更新:2019-01-04 10:46:11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上)

巴渠儿女多壮志,敢想敢试谱新篇。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市委深改组改革试点示范工作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深耕细作改革“试验田”,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涌现出一批特点鲜明、对推动达州高质量发展具有牵引带动作用的改革试点先进事例,总结形成了达州市党风廉政建设“一案双查”、通川区城乡物流共同配送、达川区财政因素分配法改革、万源市培育村集体经济(村集体+)9种模式、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创新、宣汉县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竹县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改革试点、渠县重大项目暨棚户区改造货币化与市场化商品房相结合补偿安置改革、开江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稻田+”项目、瓮福达州公司转型发展改革创新示范项目等十大改革创新典型经验。这些经验,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时又指导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形成了达州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闪光点。为总结经验,推广经验,中共达州市委改革办对成功典型进行了梳理和提炼,通过中共达州市委办公室发文,号召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学习借鉴这十大改革创新典型经验,让改革创新经验在更大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今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及达州日报网对这十大改革创新典型经验摘要刊发,敬请留意。

达州市实行“一案双查” 

倒逼“两个责任”落实

经验摘要:达州市在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试点中,积极探索建立以“一案双查”为重点的责任追究制度,既追究违纪违法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有效解决了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的问题,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达州市根据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省纪委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试点安排,针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践中存在的操作缺乏系统制度规定、责任界定不清晰、“弹性”空间太大、问责容易流于形式等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以“一案双查”为重点的责任追究制度。2014年出台《达州市党风廉政建设“一案双查”实施办法(试行)》,2016年又进一步作修订,对“一案双查”的启动条件、使用程序、追责方式等进行更加细化和精准的界定,同时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以硬招实招有效推进该项试点工作在达州落地落实。截至2018年6月,全市各级办理“一案双查”案件141件、追究相关责任人186人(次),并坚持常态化通报曝光,持续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有力倒逼了“两个责任”落地落实,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界定追责对象,破解厘清责任难题

    一是明确责任人员。二是明确责任内容。三是明确责任划分。

    二、明确启动条件,破解要件适用宽泛难题

    结合达州反腐败斗争实践,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2011年至2014年查办的2641件案件深入研判、反复斟酌、广泛讨论,最终确定了应当启动“一案双查”的6类情形,解决了过去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容易出现同错不同罚、量纪不平衡等现象。

    三、规范工作流程,破解实际操作难题

    一是明确由谁提出启动建议。二是明确由谁决定实施。三是明确具体操作程序。四是明确内部工作规范。五是建立配套衔接机制。

    四、细化适用情形,破解精准追责难题

    一是明确追责情形。二是明确处分标准。三是明确免责和加重情形。

    通川区构建城乡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助推达州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经验摘要:通川区主动顺应现代物流业集聚化发展新趋势,针对中心城区物流企业“小散乱”、物流成本高、配送效率低等问题,以搭建城乡物流配送平台、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整合城乡物流配送资源、创新城乡物流配送服务模式为突破,建立了“1平台2网络9体系”支撑下的三级城乡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着力解决我市现代服务业难以做大做强的“痛点”,形成了“高效、集约、绿色、现代”的城乡共同配送格局,探索了一条富有通川特色的现代物流城乡共同配送改革新路。

    一、找准发展定位,高起点规划服务节点体系

    一是搭建达州城乡共同配送公共信息平台。运用云计算、云仓、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共建城乡配送服务平台。二是构筑城乡区域全面覆盖的两大配送专线网络。形成主城区2小时“同城速递”配送网络。形成12小时即日达城乡配送专线运输网络。三是构建九大行业配送服务体系。通过整合9大行业,实现城乡共同配送分类突破。四是构建“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布局形成一级物流共同配送节点体系、乡镇配送中心、乡镇快递公共取送点。

    二、改善发展条件,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一是加速构建配送通道网络。二是加快建设城乡“三级”物流配送项目。三是培育壮大城乡物流配送企业。

    三、加快技术改造,着力提升物流配送发展水平

    一是统一共同配送标识。二是对试点仓库完成升级改造。三是推进配送试点企业购置和使用新能源。

    四、优化配送方式,构建高效率低成本运输网络

    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不断提升物流配送水平。一是优化城区配送方式。推进实施“城市货运公交”、“站点直配”、“牛奶路线”等多种先进的共同配送形式。二是优化乡镇配送方式。首创“配送班车”模式与订单配送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配送效率。

    达川区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 

赢得改革满盘活

    经验摘要:针对过去乡镇财政预算“零基+增长”模式衍生出的乡镇发展“缺钱”办事、乡镇干部“跑部钱进”、财政刚性预算约束成为“一纸空谈”、“苍蝇式”腐败频繁滋生等问题,达川区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按三类十因素权重比例对乡镇财政预算资金进行分配,构建起“年初因素分配、年中科学监管、年末绩效问责”的财力保障、分配、运行新机制。自2014年改革试点推行以来,达川区财政累计向乡镇投入基本财力保障资金4亿元、农村促发展资金12亿元,吸引撬动民间资本30亿元,有效激发了乡镇发展活力,全面盘活了农村经济。该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一、牵住改革“牛鼻子”,财政预算科学分配

    制定出台“财政因素分配法”,按三类十因素权重比例对乡镇财政预算资金进行科学分配。

    (一)按保障类分配,夯实区域发展基础

    按户籍人口因素、财力状况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村级组织运转因素、距离城区远近因素、区位事务因素等进行分配。

    (二)按工作类分配,盘活乡镇运行活力

    按美丽达川建设因素、重点项目建设因素、脱贫攻坚因素、党建群团等工作因素进行分配。

    (三)按激励性分配,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综合目标考核因素。按目标考核结果确定不同分配系数。

    二、完善资金监管机制,让分配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严管上下功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制度。

    (一)建立“乡财区管乡用”财政管理体制。(二)规范畅通资金拨付通道。(三)多部门督导确保预算分配执行到位。(四)严控乡镇“三公”经费开支。

    三、全面彰显改革红利,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干部活力全面激发,干事热情不断高涨;财政资金引领示范,民营资金不断注入;基层财力得到保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带动连锁改革,盘活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

    万源市聚焦解决“四无”难题

    分类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经验摘要:万源市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针对村一级无集体经济组织、无收入来源、无经营性资产、无可持续性发展项目的“四无”现状,以四川省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突破,探索出“村集体+”9种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2016年为“零”的基础上增加到2018年的218个,人均收入达15元左右,为基层组织稳定、山区脱贫攻坚、农民致富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一、正视“薄底子”,因地制宜布局村集体经济

    针对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四无”现实短板,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围绕定位建机制,二是因村施策明方向,三是健全体系促落实。

    二、探索“新模式”,因村施策发展村集体经济

    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着力解决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持续增收难题。

    “村集体+产业”,放大资金效益促增收;“村集体+生产服务组织”,整合劳务资源促增收;“村集体+土地流转”,开发经营土地促增收;“村集体+资产租赁”,盘活闲置资产促增收;“村集体+资源开发”,将“死资产”变成“活股份”促增收;“村集体+电商”,提升农特产品价值促增收。另外,该市探索出的“村集体+实体”“村集体+项目”“村集体+物业经济”3种模式,也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合力“搭台子”,创新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机制

    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要素保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做法是:一是创新财政扶持方式;二是撬动金融支持;三是激活头雁效益;四是推动真帮实扶。

    宣汉县文旅扶贫 让最偏最穷的山区变成最美最富的景区

    经验摘要:宣汉县针对东北部山区最美丽却最贫穷的困境,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巴山大峡谷龙头景区建设,依托景区探索建立“资源入股带动、劳动就业带动、经合组织带动、经营帮扶带动、农旅联动带动、文旅融合带动、易地搬迁带动”七种脱贫模式,探索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康的新路子,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巴山大峡谷景区文旅扶贫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

    宣汉实践:探索建立“七大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奔康

    模式一:资源入股带动。将景区开发区的土地、林地等资源折价入股,目前,所涉及的10897名贫困群众获得人均年固定收益600元以上。

    模式二:劳动就业带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到景区建设务工,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模式三:经合组织带动。通过“能人+贫困户”、“能人+公司+贫困户”、“经合组织+贫困户”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模式四:经营帮扶带动。充分整合小额信贷、创业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积极筹备开展特色商业活动。

    模式五:农旅联动带动。实行“旅游+农业”行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农家乐。

    模式六:文化演艺带动。广泛开展特色民俗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参与互动,不断增强巴山大峡谷的核心竞争力。

    模式七:易地搬迁带动。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旅游扩建房”。

    宣汉经验:成功探索“文旅扶贫促发展”的转型路径

    县域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景区的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县域空间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直接带动了县域东北部21个乡镇实现同步发展。

    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区带动全县形成“一区四圈”旅游发展格局,让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下)

    宣汉县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经验摘要:宣汉县在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中,努力破除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束缚,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强化政策资金扶持、严格监督奖惩管理三个方面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探索出技术入股联合发展、成果转化助推发展、院县合作加快发展、自主创业引领发展、科企联合带动发展、科技服务支撑发展6种创新创业模式,有力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向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延伸,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给环境,厚植创新创业土壤

    一是“放”开身份。鼓励县内外在编在职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并在三年内保持其原有身份、职级、待遇“三不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创业。二是“服”务全程。成立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创新创业项目“一对一”挂包联系制度,极大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三是“管”活人才。出台《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确保了农业科技人员放得出、管得住、用得好。

    二、给实惠,激活创新创业主体

    一是研发上大力支持。制定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为从事农业科技产品研发的个人或团队给予重奖。二是技术上积极运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三是成果上加速转化。制定科技成果县内转化推广奖励政策,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

    三、给扶持,培育创新创业龙头

    一是鼓励规模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二是注重品牌化推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培育农业品牌、兴办特色产业。三是强化组织化经营。大力推广“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全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让广大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

    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农村融资“输血”

    ——大竹县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改革试点案例

    经验摘要:大竹县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长期存在的“融不到、融不起、融不好”等难题,以全省首批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改革试点为契机,优选试点主体,严守“社员制、封闭性”的政策底线,依托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88名发起人,组建了“大竹县汇鑫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创办了农民自己的“银行”,以融资门槛低、成本低、审核效率高等优势,倾情助力农业产业发展,有效填补了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的服务空白,解决了一些社员发展产业无资金、一些社员闲钱搁置无收益的困境。自2014年建社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24笔3100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近亿元,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户,发展秦王桃产业2万多亩,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支撑。

    一、坚持问题导向,多方协同共建,破解“农资互助谁来办”问题

    (一)政府主导,促高效推进。县委、县政府出台工作办法,加强政策支撑。(二)群众主体,促权责一致。探索完善互助社法人治理结构。(三)部门主管,促责任落实。相关部门对社员资格、管理人员素质等情况进行严格论证和审查。

    二、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施策重管,破解“农资互助如何管”问题

    (一)严格封闭运行,政策底线落实到位。严守“社员制、封闭性”的政策底线。(二)严格资金管控,系统风险防范到位。在贷款申请、资金审查和资金托管方面严格把关。(三)创新信用评定,授信管理量化到位。创新形成“3331”社员信用评级管理标准。(四)创新联保机制,互帮互助担责到位。建立贷款联保制度,由联保小组签订担保协议并监督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回收情况。

    三、坚持目标导向,助力三农发展,破解“农资互助有何用”问题

    (一)突出互助优势,助推贷款提速。(二)突出服务社员,助推收益提升。(三)突出利率导向,助推产业提振。

    创设“购房券” 破解安置难

    ——渠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与市场化商品房相结合补偿安置改革案例

    经验摘要:针对房屋征收补偿安置过渡期长、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县域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等问题,渠县在契合国家相关政策、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中,立足货币补偿、产权调换两种补偿安置方式,创新实行“货币化与市场化商品房相结合(购房券)补偿安置”新模式,省农村信用联社为此创新了货币安置金融产品“安居贷”,撬动金融资金11.52亿元,有效解决了被征收群众安置难、安置慢问题,极大缓解了县级财政资金即期支付压力,有效减少了拆迁安置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得到了省住建厅、省农村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取得了群众、政府、企业三方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已发放“购房券”22.27亿元,全县商品住宅房存量已下降到1万平方米以下,群众3个月得到妥善安置。

    一、坚持以政策为标尺,着力解决“方案怎么定”

    (一)强化政策支撑。出台了《渠县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办法》。(二)严格标准制定。由征收人(政府)与被征收人共同确定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后作为征收补偿的依据。(三)强化监督管理。规定“购房券”只能用于购买商品住宅房,不得提现、转让、赠与或另作他用。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解决“资金怎么来”

    (一)积极向上争取。2017年共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25亿元。(二)政府多方筹措。政银企三方共同搭建起货币补偿安置平台。(三)用活金融政策。县农商行、达商行等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提前介入,全力支持地方发展,创新研发货币安置金融产品安居贷。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搬哪去”

    (一)引导群众本地自主购房。(二)落实购房限价惠民政策。(三)解决群众购房后顾之忧。(四)优化征收补偿服务环境。

    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

    ——开江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稻田+”创新案例

    经验摘要:开江县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围绕做足涉农资金、种养方式、产业结构、为农服务、新村建设、集体经济“+”字文章,发展“稻田+”有机循环种养殖示范区1.8万亩,年产大闸蟹、小龙虾和鱼“三个100万公斤”、绿色有机水稻200万公斤,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实现了开发主体市场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供销方式现代化、集体经济组织化,从根本上解决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题,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参考。经验做法获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案例提名奖。

    “六+”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坚持“政府+”,实行“项目式”开发投入;坚持“产业+”,发展“稻田+”循环种养;坚持“平台+”,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坚持“服务+”,完善“保姆式”孵化模式;坚持“生活+”,打造“复合型”田园景区;坚持“党建+”,推行“联建性”带动机制的“六+”模式,大力发展“稻田+”全产业链现代农业。

    “稻田+”省级田园综合体初具雏形

    通过实现开发主体市场化、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实现供给方式现代化、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化,全面建成3.5万亩集美丽新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稻田+”试验示范区。“五区产业、五服务中心”(五区产业:稻渔蛙、稻蟹龟、稻虾甲、稻鳝鳅有机循环产业示范区和“绿布伊甸园”有机农场;五服务中心:产业扶贫帮扶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为农服务中心)格局初具雏形,成功纳入全省2018年唯一新增的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高标准通过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验收,并代表达州市作为全省4个现场点之一,成功承办了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

    “四化”改革助力破茧转型

    ——瓮福达州公司改革创新案例


瓮福达州公司PPA装置全貌

    经验摘要:瓮福达州公司紧紧扭住经营效益“牛鼻子”,刀尖向内对准投资单一、产品陈旧、管理粗放、服务低效等“沉疴顽疾”,打出多元化投资、差异化研发、扁平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四化”改革创新“组合拳”,有力推动“企业效益、研发实力、管理水平、运营成本”优化升级,有效破解了企业内部活力不足、竞争实力不强、营利水平不高的困境,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该改革创新案例荣获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提名奖。

    一、坚持多元化投资,从“单兵突进”向“集聚发展”转变

    与各相关企业“联姻”发展,构建多元化投资模式,先后吸收了4家股东多元化的投资,实现了集聚集约发展。

    二、坚持差异化研发,从“专注行业”向“细分市场”转变

    在改革转型中研发先进装置。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世界最大最先进的PPA净化磷酸装置。与四川蓝剑化工集团合作,投资建设磷酸盐生产装置。

    在校企合作中不断开发新产品。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了高含量的悬浮液体水溶肥,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合作,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水溶肥产品。

    在产品升级中拓展国际市场。通过科技研发和市场重塑,该公司实现了产品升级转型。

    三、坚持扁平化管理,从“粗放经营”向“精益生产”转变

    调优内部管理架构。给予装置更多的生产管理权,变生产装置被动管理为主动作为。

    创新精益生产理念。创新提出“四精、两性、三靠”的精益生产理念,公司各项生产指标均达行业领先水平。

    整合管理资源缩减管理层级。探索出“扁平化”机构设置方式,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升了生产效益。

    四、坚持社会化服务,从“企业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变

    为破解“服务阻滞”难题,创新利用社会化资源。为破解“信息孤岛”难题,与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实现信息技术共享。为破解“保障不足”难题,采取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推进员工保障。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