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改革开放指方向 灵秀山水写华章

———万源市大竹镇改革开放40年之蝶变

更新:2018-12-28 16:48:55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大竹镇位于万源市东北部,距市区53公里,原名大竹公社,1984年更名为大竹乡,1987年又更名为大竹镇,2007年撤乡建镇将临河乡合并。

该镇地处大巴山腹心地带,位于汉江与嘉陵江分水岭,川陕渝结合部,场镇呈“三山夹一槽”之貌和“两街带一堡”之状,闹市于高山之下,夜景集任河之畔,倒流八百里任河纵贯全镇,347国道横穿其境,幅员面积117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2万余人。

四十年前的大竹镇

40年前的大竹河山高坡陡、险路迢迢,40年后的大竹河车水马龙、四通八达;40年前的大竹河土扶成墙、茅草为顶,40年后的大竹河红墙绿瓦、高楼林立;40年前的大竹河人民寅吃卯粮、衣食无着,四十年后的大竹河人民幸福安康、焕然一新。

平坦的硬化路直通各村组,车辆来回穿梭,街道旁、村道边的路灯整齐划一,宽阔的国道横穿其境。大竹镇内外兼“修”,四通八达。一座座平房及易地搬迁聚居点鳞次栉比,瓷砖墙洁净、大红门耀眼、家用电器齐全、自来水哗哗响……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40年后大竹河的变化。提起现在的生活,用老人们的话说“盖上八床被子做梦也梦不到”。

风雨载途

四十年前艰辛路

回顾四十年前的大竹河,那时没有公路,从万源到大竹河步行要经过官渡、梨树、皮窝、庙坡四个乡镇,溯后河源头跋山涉水,行山路,蹚河溪72道,行程要一天,沿途随处可遇往返于大竹河与万源的“背老二”。当时没有像样的场镇,临街铺面分布着的老旧稀疏可推拉拆卸的木板壁房便是“交易中心”,整个场镇只有一条独街。每到逢场时,场镇上的小店铺就早早摆好了商品,老百姓背着背篓、哼着小曲从四面八方赶来,将玉米、红薯、土豆等农作物摆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用卖农作物的钱去购买种子、食盐等必需品。

当时大竹河沿任河岸边建有一条石墩路,人们依靠它步行往来。沿河而建的吊脚楼悬挑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湖北会馆、黄州会馆和安徽会馆,禹王宫、关帝庙、文庙,这些建筑防火墙龙凤装饰的斗檐翘脊,大门上镂空木雕戏文,巨大的青石消防缸,溯汉江而来的楚汉建筑风格的石板街与任河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仍过着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日子……

春风化雨

好时代带来新生活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全镇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调动了农民及居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十年后的大竹镇

1980年,全镇务农的劳动力为3000多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6.67%。1984—1990年,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减少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控制,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非农产业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990年,全镇务工的劳动力为1000余人,所占比重为33.87%;2000年后,大部分老百姓都选择外出务工、经商和在本地发展新型种养殖业。截至2007年撤乡并镇将临河合并,全镇人均纯收入2000元左右,由过去的“刀耕火种”、一穷二白,逐渐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全镇的面貌也悄然改变。

栉风沐雨

锐意进取谋发展

近年来,大竹镇围绕“以脱贫攻坚为依托,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建成小康为目标,着力培育特色经济产业,全面提升群众生活水平”为总的发展思路,以全面构建“和谐、法治、生态、宜居”大竹镇为总的发展目标,狠抓镇域经济建设,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凝心聚力抓党建。与时俱进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确保基层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在万源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大竹镇党委政府逐渐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党建促脱贫,以党建促振兴”的新发展理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以镇党委书记王钰为领头人的班子成员,团结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以基层党建工作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二是强化学习教育。以“三会一课”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基层延伸,多种形式开展党员活动日,提高党员参与积极性,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党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细工作职责,强化责任分工,制定印发《大竹镇机关干部管理制度》等,层层压实责任主体,狠抓责任落实,并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群众的廉洁自律意识。

励精图治谋发展。大竹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产业,以为贫困户增收创收为目标,以结对帮扶为手段,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全方位、多举措助推产业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17635万元,比1978年增长3160%,人均纯收入6521元,比1978增长3000%,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3.19%。

新村聚居点

一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镇内有中、小学校16所,在职教师112人,在校学生1650人。全面落实学生营养计划,入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立川食品公司不断做大做强豆制品加工业,截至2017年,该公司年产值5000多万元,带动了周围80人就业,贫困户32户32人,年内总产值增加10%以上。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大竹镇环湖公路硬化建设顺利进行,完成了白杨溪村组道路3公里、太堡寺村组道路2.2公里、月台坝村组道路1.2公里、庙梁村组道路3.6公里、麻园子村组道路2.7公里的修建,硬化村组道路62公里,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完成了麻园子村窖上集中供水工程、竹园村3组饮水工程等18个村分散式供水和集中供水点30处,切实解决了全镇人畜饮水难问题。

坚定不移促脱贫。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交通闭塞,大竹镇脱贫攻坚任务异常繁重。2018年,该镇共有精准贫困村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精准贫困户达1020户3727人,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面对巨大压力,大竹镇党委政府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把脱贫帮扶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建立结对认亲帮扶制度,要求每位镇干部必须联系一个脱贫村,联系3—5名精准贫困户;要求每周至少下村一次看望慰问贫困户,并设4名扶贫专职干部负责脱贫攻坚资料收集和整理。2018年,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8户305人、危房改造452户、人居环境改善859户、连户路595户,太堡寺村、竹园村、朱溪沟村、火烧湾村四个贫困村顺利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山水儿女

重整行装再出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大竹镇因山水而秀,大竹人民因山水而活。大竹河人直率热情、奋斗精神强,这种奋斗精神来源于大巴山赋予的禀性。

经过40年的不懈发展,大竹镇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村风貌焕然一新。

面对未来,大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将带领全镇人民继续攻坚克难,重整行装,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等工作责任扛在肩上,以维护平安大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工作的根本落脚点,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勇于担当,谱写大竹镇发展新篇章!

 □文/图 王钰 陈启娟 蒲正杰 陈小玲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