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妙笔绘美景 乡村换新颜

——达州市农村改革发展40年回眸

更新:2018-12-25 17:27:06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四通八达的通村路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回顾总结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期“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达州农村改革历程回顾

改革发轫于农村,农村改革是整个改革的原动力。追溯达州农村改革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这一阶段,废除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977年,部分生产队推行“小段包工到组,超产奖励”的办法。1978年,试行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1980年,实行生产队统一计划、统一产量和质量要求、统一投资、统一劳动工分定额、统一分配,小段包工到组,超产给予奖励的制度。1981年,各生产队划小作业组,部分生产队实行“水统旱包”责任制。1982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责任制,90%以上的生产队将田地划分到户(所有权属集体),联产计酬,实行“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原则。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1984年,全面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承包土地上按社会需求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项目,出现了一批专业户和重点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项目转移。

(二)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实行全面探索农村市场化改革。这一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在经济体制和经营体制方面,1984年,政企分设,打破“三就地”(就地组织原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格局;1985年,以“稳农业基础、上集体企业、升产值位次”为工作重点,农户普遍与生产队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乡镇企业进入调整改造时期;1986年,全面改革基层经营管理工作体制,改行政指导型为服务型;1988年,纠正包干到户把集体经济分完分光倾向,把“双层经营”模式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发展集体企业;到1991年,乡镇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制”;1990年,将粮食合同订购改为国家定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1986年开始,各地就业服务管理局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在火车站设立办公室签发务工许可证。在村民自治方面,1990年,开展村民自治工作试点,随后全面开展。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柑橘基地

(三)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实行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这一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农村经营制度方面,1997年以后,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原则,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土地使用权商品化;1998年农村土地实施第二轮承包,承包期30年不变。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1996年,取消粮食统销和定量供应,粮票退出历史舞台;1998年开始,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转移方面,1996年,全市成立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和劳务开发办公室,到200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10万人,出现了农民工外出闯荡的热潮。在农村税费改革方面,2001年,万源市作为全省三个试点县(市)之一,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通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全面取代了计划手段,在调节农产品供求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权同确”

(四)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实行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为核心的农村配套改革。这一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2004年以后,全面放开收购和销售市场,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2007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0年,启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方面,2006年开始,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试点示范;2009年,启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2012年,开展非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税费制度方面,2005年,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2012年底,全市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2005年,启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2012年,城乡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农村居民全面进入“老有所养”新时期。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状况极大改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五)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这一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坚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2014年,全市成立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达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专项改革方案,探索开展各项改革试点。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等产权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建成市县农村流转交易平台8个,农村产权市场交易体系基本建立;累计发放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1.42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05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11万元,农村资产资源得到有效激活;累计流转土地142万亩、托管土地11.38万亩,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有序发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农村资金互助、“六权同确”等一系列改革事项走在全省前列。通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农村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制度基础。

达州农村改革的成就

(一)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长期短缺到极大丰富的历史突破。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主要农产品总量实现大幅增长,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空前发展。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531.3亿元,比1978年增长70.8倍;全市粮食产量296.06万吨,居全省第二,比1978年增长4.6倍;油料作物产量34.01万吨,居全省第一,比1978年增长10.33倍。特色优势产业规模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日益丰富。特色种植业建成标准化基地220万亩,建成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万亩亿元示范区30个。畜牧水产稳步发展,肉蛋奶供给丰富。2017年,全市肉类总产量47.9万吨,比1978年增长7.73倍;全市水产品产量9.9万吨,比1978年增长43倍。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全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018家、家庭农场1661家、市级龙头企业148家;农产品加工率上升至50%,商品率达60%;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0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1个(名列全省第一)、四川省名牌产品3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0个。旧院黑鸡、巴山雀舌、灯影牛肉、大竹醪糟等一批达州农产品享誉国际,“巴山食荟”作为全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正在注册推广。


和谐新村新景象

(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改革后,农村劳动力大面积转移,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3元,比1978年131元增长97倍;居民收入结构从单一务农到多渠道就业转变,201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实现工资收入5162元、经营性收入4833元、财产性收入457元、转移性收入2391元。非食品类商品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61元,比1978年105元增长87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2.4%,比1978年74.3%下降31.9个百分点。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及品种日益丰富,每百户拥有量从1980年的自行车0.36辆、电风扇0.18台、大型家具346.72件,发展到目前家用汽车10.2辆、摩托车(电瓶车)31.8辆、淋浴热水器39.5台、空调20.3台、电冰箱85.3台、彩色电视机99.1台、电脑9.0台、手机245.3部,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贫困人口从71.6万人减少到19.9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16%下降到3.67%,46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通川区成功脱贫摘帽。

(三)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实现从基础薄弱到逐步完善的历史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统筹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73.52万亩,全市27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油(水泥)路;2014年以来,按照“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88万亩。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008个、扶贫新村484个,创建省级“四好村”144个、市级“四好村”823个,连续举办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健身广场、便民超市、卫生室、文化室等“1+6”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救助救济体系,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行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合作的历史转折。改革后,全市立足川渝陕结合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近年来,引进华西希望集团、正邦集团、中铁建川、德康集团、大北农、富力达生物、中博农牧场等近200家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的国内知名企业先后落户达州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投资总额达500亿元。积极参加历届“西博会”“渝洽会”,连续筹办“中国·达州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达商大会”等大型活动,助推达州特色农产品抢占国际国内市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精深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产地初加工农产品年产值达240亿元,产品远销成都、西安、重庆、北京、上海等地,仅重庆市场,达州农产品年销售额达20亿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自2010年以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东柳醪糟、玉竹麻业、瑞丰木业公司产品已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2017年万源花萼食品与荷兰签订1100万欧元大单。

达州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

4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全市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我们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制度支撑和体制政策支持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一)坚持强化“三农”工作领导,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地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不懈地逐年加大“三农”投入,持续推进以“山水林田路、气电机园房”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突出富硒、绿色、生态、有机特色,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业逐渐向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和区域布局加快形成;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大力推进田区、业区、景区、社区“四区合一”建设模式,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同步构建农民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实践证明,“三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改革、推动工作。

(二)坚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过去的40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农村改革的几次重大突破,都是来自于基层的大胆探索、农民的首创尝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好的模式和做法都是基层探索创造出来的,涌现出通川区推进“六权同确”“四段十二步二十四节”工作法、达川区“393”土地托管、万源市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宣汉县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机制、大竹县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渠县农村社区“办事不出村(组)”、开江县“稻田+”等先进经验和典型。实践证明,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及时归纳总结和推广基层做法和经验,才能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也才能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40年来,全市农村改革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走向深入的。“三农”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和特征性,全市农村改革就是注重着眼于解决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谁来种地”等现实问题,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出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互换并地等多种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践证明,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试点示范、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农村改革才能有条不紊地向纵深推进。

回顾40年发展历程,沧桑巨变,波澜壮阔;展望乡村发展未来,前程似锦,激情满怀。进入新时代,全市农村改革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改革部署,以改革开放40年为新起点,高扬改革旗帜,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乡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健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城乡民生共享机制、健全现代乡村法治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为全市实现“两个定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图 陈清梅 唐荣 江吉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