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山那边有山

——谨以此文向改革开放四十年献礼

更新:2018-12-06 15:17:01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陈久富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那时的农村孩子和现在的“80后”“90后”“00后”对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从自己能够记事开始,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童年是在饥饿又缺乏营养的日子里度过的。

父母亲都是解放前长大的贫苦农民,解放后,土改时我们家的成分评的是下中农(比贫农稍好一点),这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我们家当时的家境。也许是父母尝到了没有文化的艰辛和困苦,所以他们在那个年代,在教育学习方面,对子女有比较严的要求,比较高的期冀(特别是我的母亲),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6岁那年(1970年),父母就送我到我们大队去上小学。最开始学校是在一座庙宇“东王庙”里上课,听大人讲,这座庙宇有一百多年历史,附近几棵上百年的大黄桷树(每棵树要几个人才围得住)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记得在那里读了两年左右,因为庙宇年久失修,出于安全考虑,学校重新修建在离原来不远的地方。拿现在的眼光标准看,当时的大队支部书记在新学校选址这个问题上,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个地方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学校的东面是帽子山,北面是公社唯一的一口水库陈家沟水库。按当时的条件,新建学校的教室是砖木结构的平房,四合院,中间是用泥土夯筑的操场,校园整个面积有近十亩。我就是在这个地方读完5年小学2年初中。也就是这个依山傍水的校园,走出去不少大学生、研究生、教授,这些人后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这里,是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这里,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地方。

我们那时小学学制是5年。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小红书包,里面常常装着上课用的课本和简单的学习用具。我们班上有50多名学生,我在班上年纪算是最小的。那个年代,小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语文和算术,其它还有音乐、图画、体育等辅助课。我学习一开始就比较自觉认真,上课专心听讲。每天放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不多,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趁天还没有黑,首先把家庭作业做完。那时因为农村还没有电灯,晚上照明是用煤油灯,煤油每家每户也是定量的,所以大人要求子女下午放学回家后,先做作业,尽量避免晚上用煤油灯(也是为了节约)。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读小学那5年,中国社会正处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中,在我们这个川东小山村,同全国各地一样,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对学校的教育、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在我的记忆里,小学5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前后大概有10多位,既有公办老师,也有民办老师,这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也各不一样。 

(三)

由于自己学习比较自觉刻苦,我的学习成绩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在我们班上处于前几名,算是成绩比较好的。我们班上当时有几个年龄比较大的同学成绩相当差,做作业时自己感到很困难,为了“交差”,经常抄我的作业。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也不能白抄,于是,我们的交换条件是,每抄一次送给我一个他们家柑橘树上结的橘柑,或者给好吃的东西。这也算是对好成绩的一种“回馈”、“孝敬”!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