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40年的迁徙 从“打工潮”到“返乡热”

更新:2018-11-30 10:30:49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瓦房变高楼、泥地变游园、天堑变通途等一幕接一幕在神州大地上演,这史诗般的变化离不开城市里一个特殊的人群,那就是打工者。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掀起一场“外出打工”的热潮,许多农民子弟离开家乡,投身于陌生的城市,释放他们的青春。2010年后,随着国家的多项扶持政策出台,一大波“返乡者”开始涌现。

告别家乡南下打工

上世纪80年代末,沿海城市率先对外开放,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内地大量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其吸收。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农业产品的需求变得饱和,剩余劳动力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当时的中国有8.3亿的劳动力资源,其中5.9亿就在农村,“种地”收入的减少,导致许多人开始寻找其他致富之路,沿海地区就恰逢其时地接纳了这股庞大的务工流。

“那时大家都说广州好赚钱,不需要太高的文化就可以进厂做工。”市民李女士说,她丈夫1992年跟着达州区渡市镇的同乡到广州打工,见到到处是工厂,到处都招人,他们觉得这是赚钱的好时机。面对大城市的繁华和机会,与很多抱着出门闯荡想法的人一样,李女士也动心了,她随即踏上南下之路,去到丈夫所在的城市——广州。

初到广州,李女士发现一切都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虽然到处都有工厂招人,但进厂就是一大难题,文化高的人很抢手,进厂和选择工作有绝对的优势,而文化较低的她只能做辛苦的“走线妹”。工资低、工作累、花费高让她一度自问当初做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回到家乡又无事可做,没有收入就难以生活,这一切只能让她在广州咬牙坚持。

打工衍生出社会问题

返乡创业者将达州特色农产品带进了西博会

不少打工者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赚到钱,很多人不仅在城里买了新房和私家车,还有了一笔存款,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可“进城打工热潮”衍生出的春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除了春节,其他时间全在中山市。打了22年工,赚到些钱,以前为的是让父母和孩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但却在孩子成长路上缺席,又没在父母身边尽孝,这心里觉得很愧疚。”杜先生悄悄抹了抹眼角的泪水,他跟当初很多农民子弟一样,选择南下务工。在广东中山市的一家制包厂里,找到了一份流水线上的工作,因为点子多、为人好、肯吃苦,他一路从普通工人做到了小组长、车间管理员、车间主任。1995年回家娶妻后,又将妻子接到中山市。由于夫妻俩人的户口都在达州,孩子也就落户在达州,并交由杜先生父母照顾。多年在外打工让杜先生和妻子快成了个地地道道的“老广东”,“粤语、普通话比四川话说得溜,中山市闭着眼我都能走。”

杜先生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回家,从达州火车站出站口出来,他就像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回家坐公交需要靠导航,出门购物还要家人带路。孩子的疏远和客气让他心里最难过,每次看着那些贴身而坐不尴尬、聊天可以嬉笑打闹的父子,他总是羡慕无比。他自知从孩提到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他都参与甚少,想要亲密无间还需时间。“我不能再错过孩子未来的人生历程了。2011年我和妻子决定回达州,用积蓄在小区楼下开了家小店,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杜先生高兴地说。

新达州催生返乡热

城市里的马路越来越宽,商品也越来越丰富,一座又一座写字楼拔地而起;农村各专项扶贫项目启动,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的脚步向更多的角落走去。达州从城市到农村,到处充满鼓励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精准扶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使越来越多的打工者乐意返回家乡。

“听说家里的政策好,厂里不少同乡都回家了。”在外务工的黎先生与妻子几番商量后,同时辞去工作回到达州。现在,妻子做超市营业员,每个月2500多元,他则在汽修厂找到工作,一月6000多元。

四川屈氏金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总屈墨,上世纪90年代末去广州发展,做得风声水起。2014年,了解到家乡有创业政策扶持,他也想努力改变老家传统农业生产的落后,毅然辞掉高薪工作,带着家人回到达州,开启了他的农村产业发展之路。目前,他的农业产业已扩展至7个村,涉及畜牧、羊肉加工、水稻、青花椒等多项原生态农产品。在自己创业的同时,他还为多地的乡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前不久被授予“十佳帮扶企业”。今年9月的西博会,他还带着自己生产的达州特色农产品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忆往昔“打工潮”,看今朝“返乡热”。改革开放40年来,曾经以他乡为出路的外出务工者们,在政策的号召下,纷纷回乡创业发展,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见证了数十年来达州翻天覆地的巨变,相信有了他们的参与,达州将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继续创造辉煌!

□本报记者 杨蕙菱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