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记者节 我们的故事

更新:2018-11-08 11:53:50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牢记使命

肩扛责任

勇于担当

今天是第十九个记者节,我们的节日!

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记者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职责。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记者要与社会共前进,与百姓同冷暖,做老百姓的“贴身小棉袄”。这是记者的义务。

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记者要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激情是记者的职业生命。

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在我们的节日里,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都化为点点思绪。这里遴选了几位记者的感言和故事,他们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但是因为记者这个共同的职业,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是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坚持。

今天,我们重温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也对自己送上节日的祝福!

记者到万源市曹家乡称杆坝小学送温暖

今年我从学校踏入社会,在达州日报社开始了我的第一份职业。在这半年多的工作时间里,因为从事记者行业,我有幸采访到各行各业的人,体验到很多不同的情感。

今天是我过的第一个记者节。

新闻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本报记者 姚丹

2018年5月9日,我采访了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14岁的姑娘王垚。因为身患红斑狼疮,她从小学4年级辍学后就再也没有回到学校。那天我在她家窄小的客厅里,看到她在充满油渍的笔记本上,端端正正地写到:“3月18日输了蛋白;3月19日透析前37.4,透析后34.3;3月23日医生开药如下:百令胶囊,一共四盒,每天三次,每次两颗……”时,瞬间眼泪充满了眼眶。回到家,我在日记本上写道:“你不知道为了能活下去,有些人要用多大力气。”然后我迫不及待地写下她的故事,希望见报的那天能有好心人能援手帮助她。

2018年10月12日,我采访了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79岁的退休职工潘秋红老人。为帮助国家造航母,他将近4年的积蓄全部捐出。在几张白纸上,老人写下了捐款的来源:早出晚归为媒体提供了200多个视频攒下的10200元稿费;步行时拾得的120.5元,其中一角的纸币有32张……一个每天出门,都要将装了急救药品背包背在肩上的老人,却对生活如此认真赤诚。

我是体力劳动者

“你们干这一行很累吧?每天都要到处跑。”每当我背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身边的人得知我是记者后,都会这样问我。

累?哪一行哪一业不累呢?在这半年里,我采访了每天五点多起床的城市“美容师”刘小勤;采访了好一新塔沱蔬菜批发市场的卖菜人吴梅一家人,没有白天和晚上,老夫妻24小时都守在蔬菜摊边,女儿吴梅则每天以达州和绵阳往返的货车为家;在采访万源市秦河乡三官场村时,我看到秦河乡乡长晚上八点多依然守在办公桌前,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准备;八月的酷暑,我拍下了电力工人、交警、送餐员等一张张挂满汗珠的脸庞……

我是脑力劳动者

如果说挎着相机到处采访是体力劳动,接下来的写稿就是脑力劳动了,有时候,这样的劳动在电脑前要持续两个小时,甚至一整天。

《三官场村,“中国传统村落”让它背上重重的壳》,8月9日见报的这篇文章,我断断续续构思和撰写了半个多月的时间。7月16、17日我就来到万源市秦河乡三官场村采访,最开始我想记录下这个荔枝古道上传统村落的独特,然而在实地观察和走访后,三官场村历史建筑与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迫切想改善居住环境间的矛盾却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

回到达州后,我开始思索如何写这篇稿子。当稿子几经修改到自己满意后,我长长吐一口气,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艺术品的创作,写稿也是一件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我是幸福劳动者

我最喜欢对人物的专访。听别人的故事,写别人的经历。一篇稿子当然不能描述尽一个人走过的70年坎坷抑或20年艰辛,但是一篇稿子能让人看到主人公人性的弱点或优点,而这些有时恰恰触动到我们心灵中柔软的某一点。生活,需要这样的点滴来丰富我们对复杂人性的理解,来看到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这个世界有社会精英、意见领袖、光鲜靓丽的明星,也有默默无闻的教师、有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拾荒者、有突发疾病却坚持到最后一秒才将车停下的公交车司机,在新闻里他们的地位没有高低,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被关注的理由。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人的名字淹没于尘埃。而我想发现他们每一个人的独特,为每一个平凡的人写下他们的故事。

白岩松说:“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每天早上起床,我意识到今天又会认识新的人,有新的体验,写的稿子会给人带来收获,我觉得能成为这新闻队伍中的一员,真是太幸运了。


有事请找“丁山帮办”

□本报记者 罗丁山


记者协调 老人领到报账款

凡是喜欢看《达州晚报》的读者都知道,《达州晚报》民生热线版有个专门为市民服务的“丁山帮办”栏目。这不,79岁的李发仁老人住院的报账材料交了近半年时间,可款项却一直不见下来,他很着急。李发仁向本报“丁山帮办”栏目求助,通过帮办记者协调联系,在一周内就收到了报账款。

新闻回放 报账款去哪了?

8月16日,本报4版民生热线“丁山帮办”栏目报道了一件事:暂住达城的李发仁老人今年2月在达城西外二医院住院,出院后不久,把所有的报账材料交了,报账的费用也审核了,可报账款却一直不见踪影,他十分苦恼。帮办记者火速联系了渠县医保局,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原来这笔钱早已拨付,是因患者留下的报账账号有错,造成打款失败,如今只需要老人到医保局重新办理,就能收到报账款。

事后,帮办记者迅速把工作人员的话转告给李发仁,让他带上身份证、银行卡到渠县医保局去重新办理。8月22日,老人如数收到了这笔报账款。

记者回访 晚年生活爱看晚报

两个多月后,记者再次给李发仁打电话时,老人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事,并由衷感谢帮办记者。老人说,他是渠县临巴粮站的退休职工,2000年来达城珠市街女儿家居住。从前几年开始,女儿每年都要给他订《达州晚报》,他也是晚报的忠实读者。

而他最喜欢的就是晚报的“丁山帮办”栏目,看到了很多事在帮办记者的帮助下圆满解决。“我觉得这个栏目真的很不错,我很喜欢!”李发仁老人如此评价“丁山帮办”栏目。

记者手记 民生无小事

《达州晚报》民生热线“丁山帮办”栏目自2009年1月推出后,已经成为报纸的品牌栏目。只要市民来电反映,无论大事小事,帮办记者都会在第一时间受理、核实原委、联系部门,并跟进问题解决情况,然后在《达州晚报》上告诉读者帮办的情况。

而我们当年开设“丁山帮办”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关注市民身边的医保报账、黑户口、孩子入学等“小事”。设想一个家庭有人生病,医药费却迟迟不能报账,患者家庭势必会焦头烂额;一个活着的市民其户口却被注销成了黑户口,那是一件多么悲催的事;孩子到入学年龄,却因房产证或出生证明等原因不能及时上学,家长肯定是如坐针毡。

所以帮办记者眼里的一切“小事”只要与民生相关就是大事。正是这种“民生无小事,件件有回复”的态度,为我们赢得了读者的认可,赢得了无数的“粉丝”。有困难找晚报“丁山帮办”也成了市民的口头禅!

 

那些年的那些事

□本报记者 郝良

人到中年就喜欢怀旧了。前些天和朋友聊天,随口忆起了以前在采访一线当记者时的往事。离开采访中心已好多年,那些过往的事却一直沉淀在记忆深处,让我难以忘怀。

搞 笑

在看到其他媒体刊登黑诊所非法行医的报道后,我们也决定去暗访一下达城的私人诊所,是否存在无证或超范围非法行医。

为了方便采访,我和一位女同事王姐装成一对情侣,王姐年龄比我大不了多少,穿着很时尚,倒是我常年穿着深色衣服,很出老相。我们到了一家个体诊所,一进门,诊所里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很热情地迎上来,问我们看什么病。我支支吾吾了好半天,最后很小声地问:这里能做人流么?医生连连点头,没问题啊,当然可以,我们这里经常做这种手术呢!看着里面那些简陋的设施,我有些担忧:能够保证手术效果么?医生嘿嘿一笑:效果绝对不比大医院差,而且收费要便宜很多哟。我回头看了看王姐:价钱高低倒无所谓,主要是保证安全和效果啊!接下来该王姐演戏了,一双丹凤眼狠狠地盯着我:你个龟儿子,好意思说价钱高低无所谓,你就是心疼钱才把老娘往这些小诊所带,给你说哈,要是真有个三长两短,你娃儿一辈子良心都不安!王姐边说边往外面走,“等我休养几天再来做手术!”诊所里还有几位病人,都把我这个道德败坏、吝惜钱财的臭男人冷冷地瞪着,搞得我面红耳赤,赶紧追出门去:“好好好,我的错,你先不忙走哇,有话好好说哟!”

转过小巷,看不到那家诊所了,我和王姐停下来,想着刚才的表演,肚儿都笑疼了。

惊 险

2004年,宣汉一个偏远乡镇的农妇因误食毒菌,生命垂危,急需一种特效解毒药,而这种药四川片区都没有,后来经过多方求助,从千里之外的广州把这种特效药空运到了重庆,然后再送往宣汉县人民医院,终于将其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我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素材,于是和畔哥一起前往宣汉采访。

到了宣汉县人民医院后,很不巧,病人刚刚出院回家休养去了,不见到当事人稿子肯定无法完成。于是,又让甘师傅驱车前往离县城还有3个多小时车程的乡镇。一路走一路问,好不容易快到了目的地,结果因为前段时间一直下大雨,山体塌方,把公路一下堵死。

我和畔哥下了车,走上前去看看路况,到了塌方处,我俩站在公路边,一边面朝山沟解决内急,一边商讨后面这段路如何行走。“干脆租摩托车吧,让甘师傅就在这里等我们。”我们折过身往回走,刚离开,就听见一阵砰砰巨响,甘师傅在惊咋咋地吼我们快些跑,本能性地往前紧跑了几步后再转过头一看,脸色吓得煞白,腿脚直打颤。原来突然又有一块大石头滚落了下来,轰隆隆直接砸到了我们刚才撒尿的地方,天老爷,要是我们晚走一步,那肯定变成肉饼了!

“要是我们牺牲了,应该给我们评烈士哟!”畔哥边擦冷汗边开玩笑,“人都死翘翘了,要烈士有啥用啊!”我一巴掌给他拍过去,心里连着念了好多声“老天保佑!”

刺 激

接到读者报料,说是有个外地草台班子在渠县县城电影院旁边搞演出,除了一些低俗的歌舞外,压台戏就是跳脱衣舞。不少学生都跑去看,希望晚报能尽快曝光。

我和卢哥随后前往渠县,找到了草台班子演出的地方,买好票,场子门边站着两个彪形大汉,掀开布帘子,场子里黑乎乎一片,为了便于拍照,我和卢哥坐到了前排。那时我刚到晚报不久,对记者部那台数码相机的性能还不太清楚。等了好大一阵子,终于等到了压台戏,一个衣着艳丽的女子在台上边跳边脱,我把照相机用袖口遮住对着上面拍,几个大汉在场里巡逻,我当时记得是把闪光关了的,结果重新开机后,相机进入了自动拍摄功能,光线不好,闪光灯自己就猛闪了一下,吓得我赶紧把相机往座位下丢,卢哥也傻了眼,“遭了,要挨揍了!”当时自己只感觉心在砰砰直跳,大脑一片空白。过了一会,醒过神来,还好,旁边的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美女脱衣服,看场子的大汉刚好出去了也没注意到这一道闪光。

出门后,老卢很是生气:你娃儿好哈哟,明明给你说了千万注意不要闪光,你还闪了一枪,差点把骨头都给我们闪断几根!”

……

采访中,还有不少让人难过的,高兴的,气愤的……不管怎样,有了这些难以忘怀的采访经历,也算是给自己作为媒体人的生活中平添了几分斑斓色彩吧。

如履薄冰也不轻言放弃

□本报记者 周禾

作为一个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节日的职业,对于刚踏入新闻行业里的我来说,带着“记者”的光环,心里会不由得感到自豪,同时,也感觉肩上承担着一种责任。

记者总是奔波于路上,用镜头记录每一个瞬间,用文字来传递每一个故事,不分时间、地点,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记者的我,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真实,体会常人很难体会到的艰难与感动。作为市民热线的记者,总是贴近群众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存在一些纠纷,这类新闻也最容易引发新闻当事人对记者的不理解。

有一次采访某保健生活馆,店里的工作人员一听我是记者,态度就变得十分恶劣,恨不得将人赶出去。被当事人“恶语相向”,在纠纷新闻中是常有的事。有时,采访某些部门了解事件情况,相关部门之间来回“踢皮球”。我记得,在采访关于南外万达路修路一事时,总共拨打十多个号码,辗转花费一上午时间才询问到负责该项目的相关部门。

为了抓住新闻事实,到现场采集照片、采访纠纷当事人、采访部门、查询相关法律条规、咨询律师……看似简单的一篇篇稿件,却如履薄冰地仔细完成。但是,正是跨越了采访过程中这些“薄冰”,当稿子发出来后,困扰百姓的事情得到解决,那一声声“谢谢”,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责任的力量。作为一名记者,我们或许更容易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之处,也会看到更多的酸甜苦辣,但我依然愿意握紧手中的“笔”,带着责任,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当记者的第一堂课

□本报记者 冯津榕

去年7月底,办公室的老师打算写篇关于“达州冰淇淋”的稿子。作为刚入职的新人,我带着学习的心态接过了上街采访的任务。

采访第一站是达城二马路一家冰淇淋批发店。这一站无比轻松,趁着买冰淇淋的空档,我拉住老板娘聊了个痛快。当天下午,描写达城夏日冰淇淋市场火热的稿子就出炉了。然而,它被毙掉的速度比它诞生的速度还要快。紧接着,被毙的是第二稿、第三稿。

老师看着苦恼的我说:“上街随便转转吧!多和那些卖冰淇淋老板聊一聊。”于是,我顶着太阳在街上瞎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连续的转悠后,我终于在柴市街上找到了第二个采访对象。那是一位经营小卖部多年的老板,他告诉我卖冰淇淋既费电又费力,还赚不到几毛钱,他早就不想卖冰淇淋了。回来之后,《冰淇淋零售行业的“寒冬”》一稿随之出炉。但老师在看过之后,仍然毙掉了它。

“文家梁以前有家月亮雪糕厂,你再去看看。”这一次,老师给我指明了方向。来到文家梁,我才知道这家厂已经倒闭了几十年。有点懵的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绕着雪糕厂的旧址挨家挨户地问。终于,我在食品厂背后的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位曾经在厂里工作过的老奶奶。因为听力下降,我全程用“吼”和她完成了交流。随后,一篇讲述达州冰淇淋产业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稿子出炉了,里面充满了记者对现实的关怀。

等到报纸刊登的那天,我捧着它与之前的每条废稿逐一比较,发现了退稿的原因,那些废稿缺少一份人文关怀,也缺少一份对这座城市的敬意。这是我在记者岗位上的第一堂课。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