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第一书记”丁卓:用青春热血决战脱贫助力奔康

更新:2018-10-19 16:21:13       来源: 达州日报网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小平

从市区到乡村,从机关到基层,他重燃组织活力,理清发展思路,破解产业难题,让一个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向“致富奔康”的蜕变。他就是达川区罐子乡和平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组组长丁卓。

驻村“第一书记”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2015年11月,组织从达州市纪委选派33岁的干部丁卓担任达川区罐子乡和平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组组长。从单位骨干到驻村“第一书记”,面对角色的转变,丁卓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用青春热血决战脱贫,助力和平村向幸福美丽新村全速迈进,以实干赢得群众信任。

重燃组织活力

变“后进”为“后劲”

任职后不久,原村“两委”成员因集体违纪被纪律审查,群众对村干部独断专行、办事不公、优亲厚友、暗箱操作等问题反映强烈,村内矛盾堆积丛生,重新建强支部、增强班子凝聚力和带动力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事情。

重塑队伍形象。在乡党委的帮助下,从机关下派2名有干劲、有激情的“80后”分别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同时在2017年村委会换届时选拨了1名口碑较好、能干事的“70后”任村委会主任,年轻的“领头雁”们团结一心、敢于担当、开拓进取,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实现制度管人。制定了《村组干部管理办法》《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村级议事协调规则》等制度,厘清村组职能职责及“一事一议”、“三资”管理等流程,狠抓“四议五公开一监督”,坚持小事班子议、大事群众定、财务全体盯,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愈来愈高、反映干部的问题愈来愈少。

激发全村激情。投入资金14万元,建设了标准化的农民夜校、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公共厕所、文化墙等,打造文体活动广场3处,购置图书600册以及电脑、电视、广播、投影等设备,先后6次邀请市委、区委和乡党委领导为群众“面对面”上课,深刻描绘发展蓝图和美好前景,把大家的精气神都调动起来,全村上下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愈加坚定。

实现弯道超车

变“短板”为“跳板”

据了解,和平村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海拔300至800米,地广人稀,院楼分散,地形蜿蜒弯曲,道路差、用水难是和平村的“标签”,也是制约和平村发展的重要原因。

厘清发展思路。集中两个月时间逐家逐户走访,摸清吃透村情民意,随后在多方征询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出《和平村脱贫攻坚和驻村帮扶工作规划》,以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农村产业加速发展”和“结对帮户精准扶贫”三大工程为突破口。在此引领下,和平村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之势,2016年全村脱贫摘帽81户195人,贫困人口降至9户3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

破解基础瓶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手棋”,先后投入资金364万元,硬化村道1.5公里、社道2.3公里、生产便道8.3公里,修建饮水工程12处、山坪塘6口、水渠2.7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蓄水池2口,安装饮水管道1.2万米,全村95%以上的群众实现了直通公路、用水充足,和平村正在迈入真正的“高速时代”。

助推互帮互带。协调市纪委制定并落实帮扶和平村的7项具体措施,筛选52户低收入群众纳入重点帮扶,将其家庭收入提升20%作为核心目标,明确责任人员和帮扶措施。筹划“走基层、送温暖”“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先后援助现金12万元,向贫困户送去资金物资5万余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60件。

铺好致富路径

变“荒山”为“金山”

长期以来,和平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且60%的土地荒废,村民收益甚少,农民造血功能严重不足。任职后,丁卓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破解产业难题。协调农业、畜牧、旅游、水务、国土等方面专家实地调研,制定发展规划,依托营达高速公路出入口、铁山旅游开发区等区域优势,将和平村定位为生态休闲农业,按照海拔高度,由低到高,分层打造“绿色蔬菜、采摘体验、林地康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和平村由“脱贫摘帽”向“致富奔康”转变。

构建支柱产业。在达川区大规模发展辣椒产业的引领下,筹措资金50万元,引进业主合资200万元修建烘干房,每年可获得2.5万元集体收入。利用烘干房的便利条件,着力构建和平村“一蒜一椒”支柱产业,先后投入资金30万元、复合化肥30吨,成片种植辣椒100亩、大蒜200亩,收获后由烘干房统一进行收购,群众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脱贫“造血”效应凸显。

打造特色产业。通过政府投入、引进业主、培育带头人等模式,发展青脆李500亩、花椒100亩。引进业主修建肉鸽养殖基地、野猪养殖基地和农副产品初加工基地,保障贫困户就业80余人,辐射带动200余户群众发展青菜萝卜种植、肉鸽养殖及农家乐等产业,实现群众人均增收500元。

□本报记者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