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从徐秋月一家看达州人的“联络史”

更新:2018-09-20 14:45:34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从“记得来信”到“加个微信”

从“见字如面”到“视频通话”

40年前,与亲友道别时常常会说“记得来信”;渐渐地,临别的嘱托变成了“有事打电话”;如今,“我们加个微信嘛”让亲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从手写书信到座机电话、腰别BP机、手提“大哥大”、智能手机……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信纸上“见字如面”的话语让人怀念,如今“视频通话”充满欢声笑语。达城市民徐秋月一家人的“联络史”,既是改革开放40年来达州通讯变化的一个缩影,也形象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书信与明信片

“那时候写下的东西都非常真挚”

9月19日,连续下了半个月雨的天空终于放晴,记者如约见到了56岁的徐秋月。徐秋月一边收起自己的手机,一边发出感慨:“要说通讯方式,那是真的变化大呀,你看现在想孙儿了,打开手机微信一点就可以看到他,过去想都不敢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徐秋月大学毕业。“那时候我们毕业,玩得好的相互都会留地址。”徐秋月说,她现在还时常怀念那些远去的书信时光。当时班上有一个暗恋她的男生,毕业时留了她的地址,以后每周都会从万源给在达县的她寄来不同样式的明信片,上面含蓄地写满着对她的爱意与思念。每当生日的时候,徐秋月更会收到身在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寄送的音乐卡片。“那时候写下的东西都非常真挚,我后来搬了两次家,都舍不得扔掉那些信和明信片。”

徐秋月和丈夫结婚后,两人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居状态。“他把每天的生活都一笔一笔写下来寄给我,有时我常常收到他的信还没来得及回复,他的另外一封信就又来了。”徐秋月说,她丈夫的情感细腻,写的文字也非常优美,她时常觉得是在跟信里的那个人恋爱。“我还经常跟他说,我宁愿看他写的信,不愿见到他真人。”徐秋月一边笑一边解释,当她和丈夫一起相处时,时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争吵,即使生活中有每日的嘘寒问暖,仍然觉得少了一些信中的柔情。但是在信纸上,即使看到他写的“你这周过得好吗”,她都会感得无限的温情。

古代,有战乱时收到亲人消息的难能可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代,有《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我想念你,我想起夜幕降临的时候,和你踏着星光走去,想起了灯光照着树叶的时候,踏着婆娑的灯影走去……”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书信仍然是相隔较远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主要通讯方式,许多恋人更是通过信件和明信片遥寄相思。

发送电报

为了节约钱必须做到言简意赅

上世纪70、80年代,电话还没普及,电报便成了远距离传递信息最快最便捷的联络方式。“那时候都是有急事大事才发电报,就怕有人在家门口喊谁谁谁的电报。”徐秋月仍记得家里一共发过两封电报,那是她刚生完小孩后,让丈夫从达县发到巴中老家的。当时发电报按字数收费,因此为了节约钱,内容都非常简短。徐秋月的丈夫第一次发电报时就闹出了“乌龙事件”。

“秋已早产,速来。”徐秋月说,当时丈夫从南门口的邮电局发完电报后,一家人等了近半个月都没有丈夫母亲的回信。徐秋月看到电报的回执单后,终于明白了原因。“他发的是我已经早产了,说明我的孩子可能没有保住,那他母亲还来干什么呀。”因此,徐秋月又让丈夫发了一封“母子平安,速来”的电报。果不其然,三天后,她丈夫的母亲便背着一背篓鸡蛋来了。

腰别BP机

都尽量把它别在最显眼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初,别名又叫传呼机、寻呼机的BP机开始在国内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徐秋月也是在达城刮起“BP机”风不久便入手了,“我记得当时BP机上就只能显示给我打电话的那个电话号码或者人家的留言。”

“当时男孩子都把BP机别到腰上系皮带的地方,女孩子有的会别在牛仔裤、牛仔裙上,有的则用一根线将它挂在胸前。”徐秋月说,当时BP机的出现,让他们完全忘了“财不外露”,每个人都尽量把BP机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像她那样放在包里的人很少。使用时,要用电话告诉寻呼台,呼叫某号有某事,BP机就会通过铃声或震动告诉机主有人来电。

“我们也只会把BP机号告诉认识的人,只要看到有电话呼进来,我就会立刻跑到外面去回复人家。”徐秋月告诉记者,那时候大多数单位和家庭还没条件安装座机电话,只有公共电话亭和一些小卖部、烟摊才能看到座机电话的影子。BP机一响,他们就会到处找电话回机。

移动电话

“大哥大”最初是身份的象征

需要话务员转接才能通话的手摇电话,徐秋月没有用过,但是出现按键式电话后,刚兴起不久徐秋月家便安装了。“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三百多,单位团购价安装一部电话都要约三千块钱,每个月还要交二十多块钱的服务费,对一般的工薪族都是奢侈品。”家里有了一部电话,让徐秋月四周的邻居都非常羡慕,每逢要打电话说一些重要的事时,她的邻居就会非常客气地来她家借电话。上世纪90年代末,固定电话已走进千家万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家人朋友沟通联系。

上世纪90年代,重量级的移动电话开始在市面上风行,甚至还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这种移动电话厚实笨重,状如黑色砖头,成为市场的潮流后,有了一个威风霸道的名字——“大哥大”。徐秋月说,她也只在街上看到过那些像企业老板的人用过这款移动电话,因为其售价高达两三万元,并且打电话和接电话都要收费,平常老百姓完全消费不起。

“喂!喂!听得到不,你再说一遍。”花大价钱买的手机,使用起来却并不怎么方便,经常出现电话掉线、无信号、通话声音模糊等现象。徐秋月说,那时经常看到那些将“大哥大”夹在腋下的人适时将电话拿出来,拉出长长的天线,并且不停地走动找信号,响亮的声音常引来无数惊羡的目光。

2000年初,“大哥大”没落的同时,手机的价格和通讯费大大降低,摩托罗拉、三星和诺基亚等轻便的手机开始走入徐秋月家。如今,从家里的老人到小孩,徐秋月家里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通话、视频、拍照、听音乐等功能也让年近花甲的徐秋月成了“低头族”。“现在真正是印证了昔日那句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本报记者 姚丹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