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彼时红火 此时没落

——探访逐渐淡出视野的民间老手艺人

更新:2018-09-14 10:16:13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改革开放走过40年,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曾经给我们生活留下无限美好记忆的打石匠、弹花匠、打铁匠、木匠等等民间传统老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纵然岁月流逝,但那打石匠挥舞大锤的雄壮身影、弹花匠弹出的好似音乐般动听的声响、打铁匠火花飞溅的敲打声……却永远清晰的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打石匠:

逐渐被机械化切割代替

小时候在农村,因为物质生活匮乏,修房造桥也没现在的砖、水泥、钢筋等,全靠大自然赋予的坚硬“脊梁”——大石头。打石匠便是啃下这些巨石的“艺术家”。没有现代的切割机,他们就用最古老的办法:大锤加楔子,使出全身力气,伴随大声的吆喝号子,挥舞五六十斤重的铁锤,将大石头一方方的“破开”,再用錾子把粗糙的石头“修饰”成修房造桥所需要的标准材料。

如今,这些熟悉的画面已远离人们的视野。而碰巧的是,社区记者游览磐石月湖景区有幸看到了已消失的“打石匠”。只见三五个留守农家的老打石匠,正挥舞着笨重的铁锤,敲打着山坡上沉睡的巨石。原来他们是磐石镇盐井坝村的村民,正在为修建月湖景区的道路和石拱桥而开山打石头。

一位叫陈伟明的六旬老人告诉记者,他打石头已40多年了,为很多农户和公路桥梁打过石头。如今机械化切割石头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打石头,他们也很少做这笨重并不逗人喜欢的职业。只是偶尔有人需要,他们才出来做一次,俨然已把老手艺作为打杂的闲活儿来干,而不是像过去那种养家糊口去追求。

弹花匠:

只被翻新棉絮的人记起

手工弹棉絮是一种老手工艺,如今这种传统手工艺基本消失了,其传统的工具也很难见到了。

近日,社区记者辗转达城各个弹(棉)花点,好不容易在西外夏荷街,找到了一位时而还在用手工弹棉絮的老弹花匠——杨德成。他是广安人,15岁就开始学弹棉絮手艺,如今已整整45年了。以前他走村串户为顾客弹棉絮,从渠县弹到达县,居无定所。近年在西外租了一间门市做弹棉絮生意。

记者来到杨师傅的弹花间时,他正在为顾客弹一床翻新的旧棉絮。只见他把棉花在机器上“抓”散了,铺到一张专门弹棉被的铁架床上,然后在腰间系上腰带,把一根弯曲的竹吊杆儿下端插在腰带背后,吊杆儿顶端的麻绳垂下,将木弹弓吊在绳子上,弹匠左手握住木弹弓,右手执木槌,用力均匀地敲击弓弦,发出“嘡嘡嘡”的声音,棉花在有节奏感的悦耳声中慢慢地被弹开,成为松软的絮状。弹好后,再两面分别拉上纱线铺平整,接着用针线缝紧实,以防松散。最后用厚实的圆木盘压平实,一床棉絮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这样温馨的画面,在城乡很难再寻觅到了。

杨师傅说,手工弹棉花是一件费力活儿、脏活儿,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棉被已不再是市民居家的唯-选择,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腈纶被、蚕丝被、纤维被。现在弹棉絮的顾客也少了,弹棉花也挣不到啥钱,但他和妻子仍舍不得丢掉老本行,特别是对手工弹棉花的传统工具充满了感情,也舍不得丢掉,如若顾客要求用手工弹棉絮,他也乐意为之。

打铁匠:

很难再见到昔日红火的铁匠铺了

过去,各家各户用的菜刀、斧头、锄头、镰刀、锅铲、火钳等等都是铁匠铺做的。小时候在我们村的小学旁边,就有一个打铁铺,远远地就能听到那铿锵的打铁声。一个叫“扯吧眼”的中年打铁匠,时常挥舞着铁锤,敲打着烧红的铁坯,将它打成一把把镰刀、锄头等农用工具,而他还未成年的儿子则在旁边拉着风箱,满脸成灰……而今随着现代化的机耕农具的出现和种庄稼的人不断减少,过去农家人常用的镰刀锄头都已“农闲高挂”,没几个人需要了,因而也很难再见到昔日红火的铁匠铺了。

前不久,社区记者在通川区双龙镇走亲戚时,恰逢赶集的日子,在场头,欣喜地见到竟有两位七旬老人,在简陋的路边火炉上,给农家人打镰刀、补锅等。

据74岁老人曹心成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学打铁手艺。自家屋头也开有一个铁匠铺。每逢当场天,就背着小风箱、火炉等工具到乡场上打铁,为农民兄弟打镰刀、补锅儿等,生意一度还很红火。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之机器加工,卖现成铁器工具的增多,需要现打镰刀、菜刀的用户也不多了,传统的铁匠手工生意一落千丈。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从事了几十年的老手艺,坚持做一些小的铁匠活儿,以满足乡村留守老人加工镰刀,修修补补的需求。老人说,不图挣多少钱,只想让自己这老手艺伴随自己的一生并留存记忆里。他的徒弟为了挣钱,都早已离他而外出务工。錾镰刀齿需两人合作才行,曹心成便与东岳乡的老铁匠向可述合伙来干。两位老铁匠配合默契,共同的心愿续写着难舍的老手艺记忆。

木匠:

愿意学这项手艺的年轻人很少了

木匠是过去传统老手艺中最为精细的职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家人要是有一个会木匠的手艺人,那全家人的生计就几乎不愁了。

小时候,给社区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哪家姑娘要出嫁,父母都要请木匠来做一套家具嫁妆。不但要付木匠的工钱,还得好菜好肉招待木匠师傅。那时的木匠非常吃香,锯子锯木头的呼啦声和刨子滑动木花飞泻的摩擦声,都是那么美妙,令人羡慕。而今这个吃香的手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木工活越来越少了,人们添置家具,都直接买现成的新式家具了,修建房屋也很少需用木工了。城市乡村坚守传统木工工艺的匠人也很少见到了。

前段时间,社区记者在游览大寨子公园时,无意间有幸看到几个木匠用传统工艺,修建公园的亭子,匠人们一手紧握凿子,一手挥舞铁锤,精心打造雕栏柱头。

师傅们说,他们来自开江农村。其中一位叫王兴明,他家祖传都是木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木工手艺。虽然现在很多木工活都是用机器代替,但只要是能用传统手工做的,他几乎都尽力去用老手艺操作。尽管可能慢一点,但那种传统的精美细致和结实牢固程度,却是现代木工无法比拟的。虽然现在愿意从事这门传统技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他还是希望能默默地将精巧的工艺注入到每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之中,因为它承载着手艺人的满满诚意和执着的匠心。

    □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继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