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研究红色文化30余年,编写100多万字,出书10余本——

陈国衡 达州红色文化“土专家”

更新:2018-08-31 16:07:05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一直默默地工作,也没有作出多大的贡献。”这是陈国衡对自己的评价。巴渠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通川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是陈国衡老人的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普通工作者这个称号。

陈国衡

陈国衡,今年78岁,虽然已近耄耋,但留给记者的印象是一位对达州红色文化充满激情的研究者。1980年参加党史工作以来,陈国衡研究达州本土红军文化已有30多年,出版了关于达州红色文化书籍10余本,达到100多万字。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一直热衷于研究以红军文化为主体的达州本土文化。

与时间赛跑

抢救红色文化“活资料”

陈国衡出生于1940年,1959年参加工作,当了20年的教师。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对红色革命文化越来越重视。1980年初,陈国衡被调到达县市现代革命史资料组,即达县市党史研究室的前身。那时的陈国衡已经40岁,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问及调入新的领域是否感觉到力不从心时,陈国衡这样告诉记者:“我很喜欢研究达州本地的文化,所以调入新的工作领域也很快适应,很有成就感。”

就这样,陈国衡从一名人民教师转变成了一名党史研究工作者,一干就是30多年,2000年陈国衡退休后,被借到神剑园文史组继续搜集红军照片、文物、资料、布展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到2005年。

“研究红军文化是要实地考察的,是与时间赛跑,及时去抢救那些‘活资料’。”陈国衡告诉记者,红军文化研究分为“死资料”和“活资料”。“死资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查阅各种典籍。“活资料”是指寻找到红军去过的地方,采访那些了解这位烈士事迹的人、战友等,由于那些人大多数已经年迈,需要及时去搜集那些资料。陈国衡记得曾经采访了一位了解达州某位红军将领故事的人,那人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口述了那位红军将领过往的事迹,为达州红军文化研究的完整性提供了宝贵资料。

陈国衡编撰的部分书籍

为英雄正名

让红军烈士彭龙伯“回家”

陈国衡清晰记得寻找彭龙伯遗骸的故事。彭龙伯祖籍四川省达县映山场,是中国工农红军医疗专家,担任过红一方面军卫生部长、中央军委保健局长等重要职务。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川西宝兴县灵关镇时,中央卫生部在一处山沟召开会议,途中突遇敌人轰炸,不幸牺牲。战友将其安葬在山沟里的大青石背后,在黄土上堆满松枝,鸣枪致哀后,挥泪北上。

 

在达县市(今通川区)登记册中,彭龙伯的职位和事迹模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彭龙伯的儿子彭祖茂从重庆两次来达,要求为其父亲正名。彭祖茂邀请陈国衡去北京采访其父亲的战友,即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张汝光及卫生部副部长王斌等。他们给陈国衡讲述了彭龙伯生前的事迹,并手绘出了彭龙伯当时所埋葬的地方。

1988年,拿着这张图纸,当时任通川区烈士陵园所长的王国安,带队来到宝兴县灵关镇郊一墩大青石旁。时代久远,杂草丛生,根据图纸方位,拨开荆棘杂草,在一墩大青石下,终于找到了彭龙伯的遗骸,并将其安葬在烈士陵园中。青山为之呼号,溪水为之呜咽,长达半个世纪,烈士终于可以回家了。这样的事,在陈国衡的研究生涯中不是少数。

深入研究

复原达州本土红色历史

“达州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主战场,对红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研究红军文化更不能片面。”陈国衡告诉记者,以前很多人认为红军就是打仗,这个认识是片面的。其实红四方面军的宣传工作和后勤保障都做得很好,在达州留下了上千幅的石刻标语,后勤方面保障了红军将士的吃、穿、住、行、医药、弹药等物资的供应需求,这都是红军战斗时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研究红军不只是研究打仗,而是要从经济工作、后勤保障等各方面深入研究。

采访魏传统夫妇(右为陈国衡)

“曾经在宣传队工作的一名红军赵明英,是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回乡的时候唱过一首以巴山红军为主题的红歌《十把扇儿》,我当时就在现场。”陈国衡告诉记者,由于革命前辈的去世,这首歌就逐渐失传了,没有人再唱起过。陈国衡根据当时赵明英所唱,以及自己的回忆,复原了这首歌词,然后再由市文化馆原馆长冯晓阳作曲,将这首歌完整复原,由于缺少资金,目前还未进行完整录制。“每次我们下乡的‘双红活动’,都是唱的别人的红军歌曲,我希望有一首能代表我们当地的红色歌曲能够广为传唱,如果能像《十送红军》那样就好了。”

殷切希望

红军文化研究后继有人

散步、跳舞、喝茶是陈国衡老人平时的爱好,其余时间便是研究达州红军文化。“我是全凭爱好,业余时间做点这方面的研究,自己感觉很有兴趣,每天没有规定自己要做多少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几年我基本保持一年出一本关于达州红色文化的书。”

陈国衡告诉记者,研究会遇到波折,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红军将领本人的离世,其后代也不明了这段史实,这便陷入“困境”。但是通过查阅资料和一些热心人以及一些部门的合作,经过多方辗转,从而找到了一些缺失的相关资料。陈国衡老人认为,研究是不断求索的过程,史料“失而复得”的过程,也让他很有成就感。

“达州本土文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现在的年轻人研究红色文化的比较少,我年纪大了,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一代加入进来,研究好、宣传好我们达州的本土文化。”陈国衡告诉记者,自己研究了30多年的达州本土文化,积累了一些东西,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传授出去,也希望年轻一辈在此基础上能够有更多的发现和成果。

□本报记者 罗天琪 摄影报道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