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 

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

更新:2018-08-23 09:17:46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李小平

中共达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

(2018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达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达州高质量发展,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中共达州市委四届六次全体会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领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1.坚定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题主线,全面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四川工作多次发表的重要讲话、多次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逐一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省委鲜明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明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历史方位、总体要求、第一要务、根本动力、开放格局、重中之重、价值取向、生态重任、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内涵十分丰富,为治蜀兴川标注了时代方位、提出了总体要求、指明了方向路径、描绘了美好蓝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蜀兴川最明确、最全面、最精准的定位,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学习、用心领悟、用心实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在达州落地落实。

    2.准确把握省委全面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围绕全面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对事关治蜀兴川全局的重大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再谋划、再部署、再推进,形成了新时代治蜀兴川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战略谋划上,省委提出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务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美丽四川,不断深化依法治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在着力重点上,省委提出围绕建设经济强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够、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推动区域布局、开放合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创新驱动、重点改革、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在事关达州发展的具体部署上,省委正式确立达州为全省7个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定位达州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提出建设成南达高铁、西达渝高铁,支持达万直达高速建设和达万铁路扩能改造,支持达州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建设新机场、新设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支持达州建设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全市上下必须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坚决把省委对达州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转化为负重转型、追赶进位的思路举措,转化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工作本领,转化为担当作为、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不断开创达州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深入贯彻“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达州高质量发展

    3.准确把握新时代达州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的战略举措,进一步丰富完善“12335”总体部署,紧扣“同步全面小康和全面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突出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两个定位,坚持“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三大工作取向,大力实施“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开放合作”三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五大新格局,全面加强“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幸福美丽达州。

    4.明晰达州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目标。按照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达州高质量发展分三步走: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各项经济社会指标达到小康标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以上,圆满交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达州答卷”,全市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到2025年,基本建成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五向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建成,基本形成区域间高效畅通、城际间快速通达、城市内高效转换、城乡间便捷联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70亿元以上,成为全省综合实力领先,区域集聚能力强劲,创新后劲充沛的经济强市,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5年,全面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中心带动、三区协同、五城并进、乡村振兴”的市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多维拓展、全面开放”新态势全面形成,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到360亿元,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龙头城市和魅力之都。

    5.理清达州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聚力“五个高质量”发展,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创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发展新局面。

    ——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夯实实体经济,突出“6+3”产业集群建设,支持重大布局优化调整、重大产业培育发展、重大技术升级改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运营,培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支撑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

    ——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坚持深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坚决破除“求稳求安思想”和“制度机制瓶颈”,坚持“国家建设大通道,达州发展大物流”,做到以深化改革激发动力活力,以全面开放聚集资源要素,加快建成内陆开放示范城市。

    ——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坚持绿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和人口集聚,拓展城市空间,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打造游、购、食、学、医、居“六在达州”。建设宜居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打造乡村振兴“达州样板”,形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城乡环境,加快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绿化达州”行动,全面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打造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加快建成美丽达州。

    ——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解决民生问题,建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夯实民生保障,让全市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三、聚力打造“6+3”现代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

    6.加快打造“6+3”重点产业集群。坚持把现代产业实现奠基性发展作为重大任务,以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建筑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6+3”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优势资源深度转化、传统产业提质振兴、新兴产业引进倍增、产业园区晋位升级、骨干企业扶持壮大“五大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现代建筑业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物流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能源化工突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拓展天然气民用、车用、电用、工业用“四用”领域,强化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和综合利用,适度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新能源电池等能源;重点发展天然气精细、盐卤、硫、磷“四大化工”,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发展,打造全国领先的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新材料以“双纤+N”为发展方向,建立和扩大玄武岩纤维、微玻纤原丝生产,大力引进、培育后制品企业;加快发展高分子化工新材料、建筑节能新材料,鼓励发展电子新材料、汽车新材料,加快传统冶金、建材绿色化改造,打造全国最大的玄武岩纤维、微玻璃纤维和锂钾综合开发研发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富硒茶、醪糟、苎麻、油橄榄、乌梅等农工一体、农旅相融的新业态,开发工业旅游,打造西部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现代建筑业重点以装配式建筑为发展方向,做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总量、做强质量品牌、做优产业生态,推动由“粗放式”向“精细化”“集约化”发展转型,把达州市建筑产业园建成国家级现代化建筑产业基地。智能装备制造以“双车+N”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等特色整车制造项目和汽车零部件、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农用机械、健康家电等产业,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以“渠县—大竹—达川—经开区—开江”电子信息产业带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光电显示、智能终端制造、计算机零部件、互联网信息服务及配套产业,打造中国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中心。文化旅游重点实施“4+3”文化产业提升培育工程和“321”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无缝衔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物流重点加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仓储配送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成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生物医药以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新药和中药保健品,配套发展医疗器件、医药物流及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打造秦巴地区道地中药材加工生产基地和中药材研发中心。

    7.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网络强市、数字达州、智慧社会,创建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秦巴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加快建成市级云计算中心、电信川东灾备中心、志向科技呼叫中心“三大中心”。加快政务、民生、产业三大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搭建工业云平台,探索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开展智能创造试点示范,推动落实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数字经济总量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8.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全力推进“IFC金融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达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和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达州银行、达州农商行做强做优。力争2025年全面建成秦巴地区区域金融中心,社会融资总量达到2500亿元左右。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普惠金融。支持达州保险创新,推进“险资入达”,为经济发展更好“造血”。加快市县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全面开展非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击、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银行业和地方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压降“三大行动”,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9.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实施“3+10”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战略,做实三大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公司。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产业引领促进和资本放大功能。建立市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监管体系。到2022年,培育市属国有上市企业1家。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强化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和资源优化配置,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优势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核心企业、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军民融合加快发展,深化拓展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鼓励支持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企业进入军工领域,深化产品和技术合作。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和大力支持专业性强、市场占比高、有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型”行业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

    10.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实施重点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围绕智能制造、微玻纤、玄武岩纤维、锂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重点产业,组建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用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就地深度开发。支持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市级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推动规模以上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完善制度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到202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融入到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完善中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孵化功能,加快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建设跨界共享的人力资源平台,推动优秀人才同优势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和企业高校匹配。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1.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成达州市天然气国家质检中心、四川省玄武岩质检中心、四川省富硒产品质检中心,打造综合性科技质量发展服务平台。实施质量对标行动,立足“6+3”重点产业,以高标准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达州品牌创建行动,建立“达州制造”“达州产品”管理标准,制定“达州服务”应用标准,以区域品牌建设带动高质量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天府质量奖”,支持达州制造品牌推广应用,建立达州品牌发展联盟,实现质量强市、品牌兴市。

    四、聚力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高质量

    12.建设开放大通道。抢抓全省综合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大机遇,着力铁公水空枢纽建设,以达州为中心构建“五向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畅达东西、贯通南北”的综合交通走廊和“四向通达”的对外经济走廊。大力推进铁路枢纽建设,全力配合推动成南达高铁、西达渝高铁建设,加快完成铁路达州枢纽总图规划、达州高铁站方案研究报批并同步推进建设,着力打造西进东出、北上南下“十字型”高铁枢纽,全面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快推进达州至万州铁路扩能改造和达州至广元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研究绵阳经阆中至达州、达州至大竹铁路专线建设可行性,构建区域铁路枢纽。大力推进航空枢纽建设,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建设达州机场,2019年底达到通航条件,开通国内航线16条以上。开辟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新航线,大力发展临空产业,拓展航空物流空间,建成区域性航空枢纽。建成万源、宣汉、渠县通用机场。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枢纽建设,2019年底建成营山至达州、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2019年力争开工建设达州绕城高速西段、开江至梁平、镇巴经达州至广安高速公路。加快完成通江经宣汉至开州、城口经宣汉至邻水、万源至城口高速公路和达州绕城高速东段方案研究,力争纳入四川高速公路网调整规划。协同推进达州至万州直达高速公路建设,研究绵阳至达州、大竹至垫江高速公路建设可行性,构建“一环三纵六横一支”高速公路网。建成铁水联运大通道,加快推进渠江航运枢纽建设,实现千吨级货轮直达万州深水港,构建与长江、嘉陵江黄金水道及万州深水港水陆联运体系。充分发挥达州公路、铁路运输优势,与成都、万州协作建设铁水联运港,开辟成都经达州至万州港进入长江的货运出海新通道。完善市域路网体系,2018年底,G210达州过境段二期工程建成通车;2019年底,建成达州机场大道、达宣快速通道,全面开工建设G210达州过境段三期工程和达州至渠县、宣汉至南坝、大竹至百节机场快速通道;2020年底,建成达开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八台山至巴山大峡谷旅游快速通道、铁山至石桥快速通道。全力实施“八快速十八干线”工程,构建达州主城区与县(市)1小时交通圈。

    13.构建立体全面开放大格局。坚持“多维拓展,全面开放”,大力创建内陆开放示范城市。全面拓展开放空间,突出东向,借道万州深水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拓展南向,借助泛亚铁路南通道,经重庆、昆明,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进入东南亚,融入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西向,主动配套成都平原经济区实现协同发展,融入“蓉新欧”国际班列,打入南亚、中亚、欧洲国际市场。发展北向,积极拓展与京津冀地区和关中平原的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开放平台,积极做实口岸功能,全力申建铁路口岸,推动铁路货运直通万州深水港。设立达州海关,建立铁路“无水港”,全力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培育新兴临港临空临铁产业园。强化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主导建立川东北经济区、秦巴地区区域合作平台和联席会议制度,全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贯彻省委“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川东北经济区各市规划对接、产业融合、设施互通、资金融通、资源统筹、服务共享,实现与南充“双核”协同联动,与广安互融互补、与广元互惠互动、与巴中互联互建。深化川渝合作,积极承接成都、重庆产业转移。推动达州万州一体化协同发展,全力争取将达万协同发展战略升级为四川、重庆省级合作战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物流港口互联互用、对外开放平台共建共享、绿色生态共建共护、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现代产业互补发展。以万源为“桥头堡”,联动秦巴互惠发展,加强与安康、汉中等地在商贸、旅游、文化等方面合作,推动构建秦巴经济圈。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攻势行动,瞄准“3类500强”、行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招大引强,促进“6+3”产业规模集群成链、做大做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到2025年,全市引进“3类500强”企业数量达到70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300亿元。培育一批自主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到202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0亿元。制定打造川渝陕结合部投资首选地实施意见。出台对外开放工作激励办法,把开放发展工作纳入干部绩效评价。

    14.加快建成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高标准建成秦巴物流园区,打造总部基地。大力引进一批自带大型集团客户资源的物流基础设施企业、全国性流通企业入园建设仓储分拨中心、全国知名快递企业入园设立二级分拨中心。立足达万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国内贸易货物集聚。依托万州深水港、达万铁路和达万高速公路,开展物流规划对接,共建陆水联运港,打造集仓储、加工、贸易、中转于一体的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物流仓储、城市物流配送和农村物流配送站点,推动形成市域物流整体联动发展格局。

    15.大力推进改革攻坚。深化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核心示范区。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资源要素配置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为重点,在“破”“立”“降”上做文章,切实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引导要素、投资、融资向新供给、新动能产业转移,切实孵化一批新供给。深化水电气、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产业园区、企业直购电交易和天然气直接交易;重新核定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土地供给,落实扶持新产业、新业态的土地供给配套政策,实行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市域内流转;做大做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银政企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制度性成本、要素成本和税费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容缺预审、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审批制度,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搭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信用信息服务。

    五、聚力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

    16.突出“中心带动”。坚持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功能、做优城市品质,建设区域商贸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信息中心,提升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全面建成对接成渝西、引领川东北、辐射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城市“双修”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构建“双160”大城市骨架,大力推进城市“南拓、北联、西进、东跨”,构建“一主两副四园,沿州河与明月江发展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机场、高铁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新空间,在2018年建成“双100”大城市基础上,坚定推进“双130”城市建设,到2025年实现“双160”城市建设目标,形成组团式、放射状、智慧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承载功能,突出疏解密度、完善功能、方便市民,推动老城棚户区改造,加快低端功能区替换更新,推动老城、西城、南城、北城“四大片区”提质。加快建成“五桥六路七大新区”。科学布局并配套建设城市基础性、功能性和公益性设施,建成一批养老、治安、科技、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全域宜居品质之城,坚持“三山两湖一河多点”生态格局,加快论证、规划、建设达州城市第二水源,着力构建节约高效、承载有力的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水安全体系”。开展公园城市建设,打造“一刻钟公园圈”。深化城市“五治”“三化”工程,强化城市精细管理,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公共服务体系,以人为本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四城同创”活动,建设品质之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支持宣汉县城、开江县城和亭子新城融入中心城区发展。

    17.促进“三区协同”。进一步理顺市区关系,推动通川区、达川区和经开区一体规划、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中心城市的三大核心支撑。支持通川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高品质发展核心区,做优做强达州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联动建设魏蒲产业新城,建成川东北经济区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达川区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增长极,东跨建设达州市中心城区亭子副中心,南拓建设马家产业新城、空铁新区和达川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秦巴地区现代服务业强区。支持经开区建设四川东出北上开放口岸,深化空间转型、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加快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六大基地”建设,支持综合保税区落户经开区。

    18.强化“五城并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鼓励各县(市、区)发挥优势、竞相跨越。支持万源市建设达州北向开放“桥头堡”和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创建汉江和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重点县(市)。支持宣汉县建设全国新能源新材料基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推动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和巴山大峡谷旅游品牌培育;支持宣汉县撤县设区。支持大竹县建设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和西南机械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深度融入重庆发展,市县共建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支持大竹县撤县设市。支持渠县建设四川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和川渝最美生态滨江文化名城,建设铁水公物流集散地,做好山、水、城、文“四篇文章”;支持渠县撤县设市。支持开江县建设达州东向出川、联动渝万对外开放合作门户城市,规划建设达万协同发展示范园,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生态水产养殖示范县。

    19.推动乡村振兴。聚焦“五个振兴”发展重点,编制完善达州乡村振兴规划,推进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区、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脱贫攻坚引领区“五区共建”,开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生态绿色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攻坚、乡村治理建设和精准脱贫决战“七大行动”。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建设“稻田+”田园综合体。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美丽宜居的巴山新村、巴山民居。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足人、地、钱、城乡融合、乡村治理“五篇改革文章”,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支持宣汉县开展城乡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通川区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先进县,打造乡村振兴“达州样板”。

    六、聚力建设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

    20.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完善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措施,强化长江经济带(达州)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管控,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坚决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黑臭水治理、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渠江流域保护修复“八大攻坚战”。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清单。强化环保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和监督执纪问责。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强化各级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力量,推进环境公益诉讼。

    21.打造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开展绿化达州行动,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3.7%。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统筹推进城乡绿化,抓好“沿路、沿河、沿库”生态廊道建设。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建立珍稀树种保护区。推动传统林业产业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林旅模式,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22.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引导“1+7”园区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能源,公共交通普及新能源,公共机构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以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校园、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市民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七、聚力办好急难愁盼民生实事,大力推进人民生活高质量

    23.决胜脱贫攻坚。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突出38个深度贫困村,统筹推进住房、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社会扶助、精神自立十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土坯房改造等建设任务。支持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模式,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发挥税收杠杆助力脱贫攻坚作用。建立“四项扶贫基金”稳定补充长效机制。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格驻村工作队伍管理,关心关爱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深化对口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持续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4.做强达州教育医疗品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实施名校名师培育工程,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行教育联盟和集团化办学,创办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加快完成达州市高级中学迁建、达州中学杨柳校区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步伐,到2020年建成公办幼儿园188所。支持四川文理学院扩容转型发展为应用型大学。加快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品牌化发展,推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向综合类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积极创建“双一流”重点专业,加快建成川渝陕职业教育龙头。创建达州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退城进园”,将达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达州市水电学校、达州经济贸易学校整合为一所工科类中职学校,加快建成达州技师学院;将达州财贸学校从达州广播电视大学分离,与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整合为一所服务类中职学校。引进国内外一流民办职业院校创办高职院校。到2020年,西南职业教育园区中高职在校学生达到4万人以上。实施健康达州战略,加快建设川渝陕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深化与国内外一流医院合作办医,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成华西达州医院。推进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促进民营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在综合医疗救治、疑难重症救治、中医医疗、妇幼健康、精神卫生等五个方面达到区域领先水平。到2020年,新增3家以上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数量达到9家以上,人均优质医疗资源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居于川东北领先地位。到2025年,新增14家以上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数量达到23家以上,人均优质医疗资源占有量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25.深度挖掘和展示巴文化。依托“一山两址三河”,开展以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为重点的巴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实施巴文化遗址保护发掘、巴文化学术研究、巴文化成果展示运用“三大工程”,积极培育打造巴山作家群、巴山画家群、巴山摄影人、巴山诗歌城等地方文艺品牌,建成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巴文化遗址保护示范中心、巴文化研究中心、巴文化展示中心、巴文化旅游中心等“五中心”,擦亮“巴文化”品牌。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程。落实“三馆一站”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26.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实践和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健全以社区(村)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体制,防范化解社会重大风险,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食品药品安全和自然灾害防范“四条底线”。切实推进“七五”普法,加大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化解力度,依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应用、全程可控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自然灾害避难场所,切实增强城市综合防灾承灾救灾能力,全力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27.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全市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持续加大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稳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托底安置大龄、残疾、家庭特别困难的贫困群众就业。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扶助经济困难和失能老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贯彻实施重点群体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八、强化党的领导,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8.坚持和加强党对高质量发展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折不扣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把领导经济工作的立足点转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要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支持民主党派用好“直通车”渠道优势建言献策,凝心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高质量发展的纪律作风保障,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扎实开展“廉洁细胞”建设,助推社会“肌体”健康;持续深入开展破“中梗阻”破“潜规则”、立制度立规矩“双破双立”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难办”问题。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努力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严格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更加注重组织体系建设,优化完善基层党建绩效管理,巩固和提升“党支部标准工作法”“细胞强健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各地各部门要胸怀全市大局,勇于担当尽责,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项目化、事项化、工程化,拿出硬招、实招、新招,为全面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9.激励干部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先锋。突出政治标准,切实鲜明“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用人导向,坚持“优化结构、人事相宜、全面比选、择优使用”用人要求,更加注重在工作一线识别、选拔和任用干部,在全市上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以实绩论英雄”的干事创业氛围。全面落实《充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十项措施》和《达州市党员、干部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大力鼓励各级干部解放思想、事不避难、大胆作为。精准开展理论、政策、经济、科技、管理、法治等专项培训,实施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达州计划,持续推进“薪火工程”“达州英才计划”,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领军型、攻坚型、墩苗型、复合型领导干部和专业人才。

    30.健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围绕《决定》健全目标分解机制,形成狠抓落实的科学方法,每项工作明确责任主体、实行台账管理,拉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结果清单,做到总体规划一步到位、具体任务分年逐项落实。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做到全市“一盘棋”,工作协同抓,一级帮助一级解决问题,一级推动一级干实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督察问责机制,持续开展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大督察,贴身紧逼,跟踪问效,每项工作都要定责追责到人,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