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救赎是奉献的终结

更新:2018-08-16 11:28:38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读《追风筝的人》

□见习记者 刘丁铭

下午的太阳大得让人莫名焦虑,于是我就在中心广场附近找了个水吧小坐片刻。门外是卖青脆李的老人,窄小的背影不足以遮挡滚烫的盛夏热流,老人蜷坐在地上守着季末最后一批李子。

“婆婆,给我拿点钱。”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少年站在老人面前,双手插兜。老人看了一眼少年低下头去,继续整理筐里的李子,“要钱做啥子?”“网吧的机子没钱续费了……张超还等着我……”少年擦了一把汗,举起手里的雪碧仰头灌了几口。老人慢慢地从裤兜里摸出一方帕子,从帕子里取出两张10元的钞票递给少年,少年眉眼间有些不耐烦,“20块钱做啥都不够,给我50吧……”

后面听得不太清了,只见少年和老人争执了几句后,还是拿着一张绿色的人民币气宇轩昂地离开了,老人依旧在低头整理李子。这样的画面让我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一直习惯性付出,直到连生命都奉献出去,接受付出的人却觉得理所应当,甚至觉得由且不够。

阿米尔:“哈桑从未拒绝过我任何事情。”

关于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执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近期上映的电影《一出好戏》就人性这一话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但将人性讲得更为触动人心的,却是《追风筝的人》。

“哈桑从未拒绝过我任何事情。”这是写在《追风筝的人》第一页的话,看似赞扬的语言背后,有着很深的悲剧意味。哈桑是仆人,阿米尔是主人,两人都没有妈妈,两人吃着同一个人的母乳长大。一起玩耍时,阿米尔犯错,哈桑承担责任;喀布尔风筝大赛上,哈桑为了赢得属于阿米尔的荣誉被人凌辱,阿米尔躲在一旁看着,没有出去救他;哈桑替阿米尔看守豪宅,被塔利班官员要求搬出去时,哈桑极力反对,最后哈桑与妻子被枪杀。

我们爱一个人时,爱的往往是自己对这个人的付出。付出越多越在乎,最终向一个境界发展而去——“我甘愿为这个人去死。”哈桑便是这样。作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个人,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别人彻底付出,阿米尔如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例子皆如此。

这些年来,各种新闻屡屡让人心惊:男孩为打赏网红花光父亲的看病钱,父亲卖肾让女儿见刘德华……这样的新闻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你的生命是否能够承受别人给予的无止境付出的重担?你真的能够理所应当的接受别人彻底的付出?用现在较为流行的一句话来讲:良心不会痛么?

阿塞夫:“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

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语是“爸爸”,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语是“阿米尔”。

阿米尔渴望得到父爱,但阿米尔的父亲不喜欢没有男子气概的阿米尔,甚至因为阿米尔的母亲生阿米尔难产而亡而迁怒于阿米尔。哈桑渴望得到阿米尔的友谊,但阿米尔不喜欢哈桑,甚至还因为父亲喜欢哈桑而嫉妒并有些讨厌他。

风筝大赛上,哈桑为了替阿米尔追到最后一只风筝而被阿塞夫等人凌辱,阿米尔就躲在一旁看着,他需要荣誉,并固执地认为这项荣誉是打开父亲心锁的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讲,阿米尔身上有着跟阿塞夫一样的影子,阿米尔和阿塞夫是普什图族人,哈桑是哈拉扎族人,在普什图族人眼中,哈拉扎族人是卑贱的。所以当阿米尔在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欺凌时,他也成了跟阿塞夫一样的种族主义者,他告诉自己,哈桑只是个“哈拉扎人。”

阿米尔在梦中听见阿塞夫说:“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但他毕竟不是阿塞夫,阿塞夫会很轻易地忘记过去的恶行,阿米尔却不能,于是阿米尔不得不偿还欠下的债。

其实哈桑戏剧性的牺牲行为很容易解释,导致哈桑无限奉献的原因是他自己深深的恐惧,他害怕阿米尔放弃自己,从哈桑儿子索拉博的话就能看出。若是将这种心理放在中国当代,越是“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于是付出得最多。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哈桑渴望得到阿米尔的爱,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爱,于是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换取对方的关注。

拉辛汗:“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当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后,阿米尔应父亲的朋友拉辛汗所托,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他付出的代价是差点被阿塞夫打死。当阿米尔的肋骨一根根被打断,他的上唇被打裂,裂开的位置和哈桑兔唇的位置一样,多年来的心理负担终于得以释放,这种负疚几乎令他无法承受。

阿米尔从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救赎,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懂付出,不懂愤怒。阿米尔将救赎的目光投注于索拉博身上,他决定将索拉博带回美国,“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的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索拉博问。这句话是哈桑一直没有问出口的话,多年前的哈桑害怕被阿米尔抛弃,现在的索拉博亦如是。

阿米尔决定将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一段时间,他忘记了孤儿院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噩梦,于是不愿重温噩梦的索拉博自杀了,虽然索拉博最后还是被救了回来,但他陷入了自闭。

因为哈桑的父亲是阿米尔父亲最忠实的仆人,阿米尔的父亲永远无法与哈桑相认。阿米尔的父亲将对哈桑的愧疚付诸于做慈善,想要以此来抚平心里的不安。拉辛汗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现在,作为命运的轮回,阿米尔需要像哈桑对自己那样对待索拉博,索拉博才能慢慢走出自闭,这才能使得阿米尔真正获得救赎。

世间万物本就存在着轮回,接受别人的无私奉献,就要付出心怀愧疚的代价,想要医治愧疚,必然需要偿还别人的付出。若是能够偿还,那已然是最好的结局,若是不能偿还,那便是一生的噩梦。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