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戛云亭 翠屏山顶的历史坐标

——探访古亭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更新:2018-07-10 10:24:48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在旧时的老达城,人们时常咏传着“达县八景”:铁山晓日、翠岭祥云、北岩夜月、龙爪清潭、西寺晴霞、烂柯棋局、凤岗绿竹、山垭仙迹。其中“翠岭祥云”描述的便是沉淀历史风韵逾千年的戛云亭。作为达城的一个文物地标,她悄无声息的矗立在高高的翠屏山上,鸟瞰州河奔流,遥望白塔巍然,仿佛从天而降的一座历史风景,见证达城的岁月变迁。昨日,社区记者来到戛云亭,在探访她历史遗韵的同时,也揭开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戛云亭历经沧桑成为城市风景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凡是居住在达城的人都知道,在城东南边有一座翠屏山,虽然山高不过百米,也无神仙旅居,但却有一座闻名达州的古亭,那便是戛云亭。她座落在素有“城南一江如黛,江外石壁如屏”的达川区亚云社区翠屏山的悬崖边上,距离达州中学仅一步之遥,与著名的另一八景之一“龙爪清潭”的塔沱白塔隔河相望。

戛云亭为砖木结构,设计为三层八角,外砖内橼,亭内分回廊和亭心两部分,下有形似如弓的两个拱门,上有直插云天之石柱。古亭总高12.5米,底层直径7.2米,底周长25.28米,底层翘角塑有五彩祥云(示意亭楼压云)。亭姿巍峨,重檐飞翘,整个建筑层层上收,玲珑雅致,风格别具。

社区记者7日来到翠屏山戛云亭探访,巧遇当地65岁的杨明秀老人,当她得知社区记者是来采访戛云亭的历史印迹时,便热情的向社区记者讲述了古亭的沧桑变迁。

杨明秀告诉社区记者,人们现在看到的戛云亭,并非最早于唐朝年间修建的亭子,而是元末明初被毁后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的。虽然该亭算不上高大威武,也不敢与别处的亭媲美,但提起她,却有一段值得回首的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此亭最早修建于公元818年的唐朝。相传是唐代著名诗人唐元和通州司马元稹所建。元稹本是唐朝的“谏官”,因得罪权贵贬为通州司马。他是一个体察民情,为民谋福利的好官,在通州为官三年,不但深得百姓爱戴,而且著诗丰硕。流传于世的《郦宫行》就是在此为官时所作。唐宪宗元和十三年,朝廷大赦,元稹奉召进京,离任时值正月初九,元稹乘船离开通州,沿河而下,通州百姓渡过州河,登上翠屏山戛云亭遥望相送。自此,每年正月初九便形成了达州最具特色的“元九登高”习俗并延续至今。

经过历史的风雨侵蚀,清代曾重建走过200多年的戛云亭,但近百年未翻修。到2007年时,文物部门走访调查发现,亭子檩角严重腐朽,青瓦屋面多处垮塌,地基、墙体、窗户全被拆除,瓦当、雕刻部件大多损毁,亭体濒临倒塌。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物部门于2008年3月对破旧的古亭进行了彻底的维修,并修建围墙予以保护,让戛云亭旧貌换新颜。2001年,戛云亭被达州市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青瓦白墙,六边三层,翘檐尖顶,透露着一股历史厚重感的戛云亭,犹如一只美丽的“八角飞鸟”矗立在翠屏山巅,成为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

八旬老人追忆两次保护古亭

刘玉成老人讲述夏云亭往事

采访中,在热心市民杨明秀的带领下,我们有幸找到了曾经在戛云亭里居住过的现年83岁的刘玉成老人,他给社区记者讲述了他苦难的家世和两次保护古亭的往事。

刘玉成老人回忆说,别看现在经过装修后的戛云亭白墙黑瓦,古朴庄重,但在他60多年前的记忆中,戛云亭曾很破旧。1955年,20岁的刘玉成在达县地区土产公司参加工作。虽然吃的是“皇粮”,但找的对象却是生活在翠屏山上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当时结婚成家没有房子住,经当时的生产队同意,刘玉成一家就到戛云亭旁边简单的搭个茅草棚居住。当时一起在亭子旁边搭棚居住的还有另一户潘姓人家。

刘玉成老人说,那时家里很穷,简单搭起的茅草棚不能遮蔽风雨,无奈他们只好将睡觉的木床搬到戛云亭内底层居住。从此在刘玉成心中,就多一份对亭子的牵挂和对亭子的保护意识。

刘老说,对亭子的首次保护始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8的春天,“红卫兵”造反大破“四旧”。当时达县城里有两个武斗派,曾在翠屏山真武宫梁上对峙,双方枪击的子弹乱飞。其中一派红卫兵冲上戛云亭,要拆除亭内楼板木梯,甚至扬言要炸毁整个亭子。看到红卫兵的来头阵势,刘玉成年逾6旬的父母躺在亭子底楼的石拱门下,以死相救,而立之年的刘玉成也带妻儿参与阻止,持木棒与红卫兵论辩力争,说这是历史文物,不能野蛮损毁。后来在公社、大队及生产队有关人员包括派出所赶来,一同阻止了红卫兵的暴行,从而让古亭保存了下来。

第二次保护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后期,达县地区棉纺织厂为了修建17栋职工宿舍楼,看中了位于翠屏山顶的戛云亭地址,将其纳入职工宿舍规划区,欲将戛云亭拆除,但刘玉成一家也是据理力争,并及时通报了当地政府,最终让纺织厂放弃了在戛云亭地盘修建宿舍的规划。

说起“护亭”的辛酸,刘玉成老人曾两度潸然泪下。老人说,不单是当时的生活有多艰苦,而是在他心中,戛云亭不但是国家的财产,更是他的“家”,他绝不容许任何人侵占损毁,因此拼了老命加以呵护,从而使戛云亭有幸保存了下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政府为进一步保护古亭,动员住在亭子里的人户搬迁,刘玉成积极配合,最终让古亭华丽绽放,旧貌换新颜。如今,看见修缮一新的戛云亭完整巍然的高高耸立在翠屏山巅,并有高大的围墙保护,住在社区安置房里的刘玉成老人心中非常的欣慰和满足。

戛云亭旁曾有一座古庙办学三年

戛云亭旁古庙残存的石狮

当天,爬山锻炼归来的75岁老居民杨立泉大爷很是激动的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戛云亭记忆。

杨老说,他出生于1943年。1951年初夏,8岁的他刚刚读一年级,那时由于达县城刚解放不久,要创办“达师附二小”,因没有正规的校舍,孩子们读书就只有充分利用庙堂公房来办学。

当时在翠屏山上的戛云亭旁边,恰好有一座古庙,面积大约有100余平米,分正殿和偏房。杨老记得那时的庙堂正殿上还供奉有菩萨,也有一个主持和几个和尚。他们小孩子就被政府安排在庙子的偏房里读书,即最初的“达师附二小”。由于房子不大,当时只开办有一年级和二年级,都是合起上课,学生大概就二三十个。那时,每当晨曦初起时,翠屏山顶便会飘荡起朗朗而幼稚的读书声,偶有寺庙钟声敲击,和着读书声,甚是美妙。而课间休息和放学后,学生们都喜爱钻到庙子和戛云亭里去游玩和捉迷藏。而老师们因没地方办公,就将办公室设置在戛云亭底楼办公。古老的寺庙和历史厚重的戛云亭伴随杨立泉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霞光晨曦、翠岭祥云、寺庙书声”,成为杨老儿时记忆中最难忘的风景。但好景不长,1954年初夏的一场特大风雨,庙子因年久失修被“吹成”了危房,政府为了学生安全,便将庙子拆除,学生转移。刚读完小学三年级的杨立泉和同学们一道被转学到山下简易的“南坝小学”继续读书。

而说到戛云亭名字的由来,杨老还特地给记者做了解释陈述。他说,据清代《达县志》李长祥记载,戛云亭实际叫“压云亭”或“压云楼”。相传在翠屏山上空,每日中午常有五彩祥云升起,被人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恐怕有后患遭来祸殃。于是在此山顶建亭以压之,因而亭子取名“压云亭”。因亭子位于峭壁山巅,登临亭子可以“饱览达城全貌,阅尽州河美景”,因此,每年的正月十五,许多好游者便在其上饮酒喧嚣,琴声阵阵,满达城都能听见,优美激越的琴声如云中“戛”然而鸣,故雅其名曰“戛云亭”抑或叫“戛云楼”。但一直以来,民间都把“戛云亭”叫“压云亭”,后来人们习惯把“压”字写成“亚”,所以又叫“亚云亭”。这个叫法至今得到政府和当地居民认可。如今翠屏山上的片区,就叫“亚云社区”。□本报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继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