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 >> 

达州万州牵手推动全方位协同发展达万携手:1+1>2

更新:2018-06-27 10:51:24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6月21日,我市与重庆市万州区正式签订《深化达万合作推动全方位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达万深化合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川渝两省市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细化落实。

按照《实施方案》,达州、万州将充分发挥两地的比较优势,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区域合作与发展新格局,共同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任务,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物流港口深度合作

作为四川东向的重要门户,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圈”“川东北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达州境内在建及建成铁路6条、高速公路7条;达州物流货运量去年实现1.31亿吨,仅次于成都居四川第2位,秦巴物流园区一期450万吨货场已建成投运,正在规划2500万吨吞吐能力货场建设,达州与万州的铁水联运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而位于重庆东北部的万州,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是拥有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深水港码头、高铁和海关口岸、国际保税物流的交通枢纽城市。万州港作为三峡库区最大的枢纽港口,在长江干线上将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据媒体报道,今年万州将实现全社会货运量840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4200万吨,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

由此可见,达州万州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定能起到“1+1>2”的效果。根据《实施方案》,两地将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共同争取加快推进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达万铁路扩能改造前期工作,共同推动广元至巴中铁路电气化改造,打通西北方向铁路通道;加快推进达州至万州直线高速、开(江)梁(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两地接壤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和县乡道路互联互通。同时,深化能源合作,增强两地能源互供互给能力,争取上级支持川气东送,三峡电力入达。

两地还将推动物流港口深度合作。依托万州深水港、达州铁路“无水港”和达万铁路,积极开展物流规划对接,共建物流基地、培育物流企业,打造“达州—万州—长三角”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构建东中西大宗物资双向进出便捷大通道。共同争取成都铁路局开行“达州—万州”货运专列,扩大“成都—达州—万州”货运专列规模。此外,探讨共同合资合作建设万州新田港、新田港物流园和达州铁路“无水港”及物流园区,‘协同推动新田港铁路专用线和达州河市坝货站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共同争取国家在万州设立综合保税区,功能覆盖达州全域。

产业协同发展

旅游连点成线

产业协同发展是《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达州、万州将充分发挥两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区域关联性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双方联动,共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将鼓励两地企业开展技术、生产、投资合作,支持企业跨地区投资建厂,共同培育延伸新材料、绿色照明、智能装备、汽摩制造、食品药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双方互补、错位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并积极探索建立“飞地园区”;将充分发挥两地生态、富硒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共同打造秦巴地区绿色生态经济走廊;将积极促进两地金融机构联系合作,鼓励双方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或发起设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善区域信用体系建设。

达州、万州旅游资源丰富,两地将在推动旅游集聚发展上下功夫。共同研究制定达万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市场开发策略,打造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和商务服务平台,在游客互送、线路推广、市场推展等方面开展深度对接,共同延伸和开发三峡旅游市场、达州旅游市场,联动川陕鄂旅游市场。其中,以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为合作载体,发挥万州三峡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集聚优势,近期打造一条万州至宣汉至万源的精品山水旅游线路,共同策划和开展线路推广,推进大巴山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两地旅行社互设分支机构,推动两地互为旅游客源地,积极为双方旅游团队提供便利优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还将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加强科研、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等资源的应用合作,推进技术和人才交流。积极引导两地社会力量合作办学,鼓励两地民办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文化、科研机构等到两地互设分校和分支机构,支持两地职业技术院校、科研院所与对方企业开展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共同体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本报记者 谭楚甲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