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美文 >> 

老院子

更新:2018-06-15 11:04:18       来源: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庞岚月

□周堪

我现在很少回老家,不是不能回去,而是怕回去,不愿回去,因为老家已经少了很多儿时的记忆,特别是我出生、玩耍、成长的院子,早已没了儿时的模样,曾经的热闹都已经没有了。

那个院子叫唐家坝,位于现在的达川区草兴乡魏塘坡村罗家沟。院子给我最初的记忆很多,所有的房子全是木板房,古朴整齐。院子中间是一块宽大的坝子,坝子上部紧接阶沿,中间由青石板铺成,周边是石灰三合土,是一处典型的川东民居院落。遗憾的是经过后来不断改造,现在早已没有了昔日的模样。院子里有15户人家,最兴旺时有近80人。和我同龄或相差不大的孩子很多,因此,这里是我小时的乐园,是我成长的院子,是我抹不去记忆的乡愁。

院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都没有大的改变,几十个人成天生活在这里,虽然相互间时不时因为一些琐事会争吵、谩骂甚至打架,但多数时候都和睦相处。特别是在夏天的晚上,大人、小孩全都集中在院子里,睡在凉棍床上乘凉,大人在一起摆那永远摆不完的龙门阵,小孩在院子里藏猫、做游戏或者数天上的星星,或是听我父亲说书、听老人们讲故事。虽然大家的肚子常常是半饱,但生活的乐趣并不少,都十分开心,好像根本就没有什么忧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一个同辈哥哥因为当兵第一个走出了院子,转业后参加了工作,成为了院子里第一个吃国家饭的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因为读书和工作,成了第二个离开院子的人,因为在乡镇工作,回家的次数少了,但还是经常回去,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都要回去和父母、家人、乡亲一起辞旧迎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家乡人不但肚子吃饱了、身上穿暖了,手里也有了一些余钱,加之各家的孩子都多了,也长大了,原先的房子已经无法容纳了,于是大家都纷纷比赛似地拆旧房盖新房,将原来低矮的木板房全部换成了高大的砖瓦楼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整个院子就彻底没了旧模样,院子更加富有生气了,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更加饱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实现了儿时最大的梦想——到城里工作。父亲1989年就去世了,所以我将母亲接到了城里和我一起生活,因此回老家的次数就更少了,一年就是清明和春节回去上个坟,上了就走,再也没有在老家过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每次回去都会有失落,在老家我很少见到昔日的同伴了,他们要么出去打工或做生意,要么举家外迁,在外地或者城里安家立业了。见到的乡亲越来越少,年老的要么逐渐离开了人世,要么随儿孙外迁了。到目前,偌大的一个院子只剩下四五个人坚守。昔日那令人骄傲的砖瓦房全都已经破旧,大部分墙上布满苔藓,一些房屋已经垮塌,成了断壁残垣。

我家乡的很多院子正在慢慢地消失,但在离院子不远的地方,一个现代化的美丽新农村聚居点已经建成,留在家乡的乡亲大多已经迁到那里,住着别墅一样的洋楼,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那里又充满了新的生机,比我曾经的院子更加热闹了。我期待有朝一日,还能够回到那里,和乡亲们一起去亲近青山、触摸绿水、铭记乡愁!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