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唢呐演奏员黄廷根: “吹”出来的绝技

更新:2018-05-25 11:49:15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电影《百鸟朝凤》获得了金鸡奖,但是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依然在社会中引起广泛讨论。作为国家二级演奏员,黄廷根还有3年就将年满60岁退休,他和《百鸟朝凤》里的主人公一样,吹了一辈子唢呐,至今依然执着坚定地走在唢呐吹奏的道路上。

学吹唢呐原本为了一顿饱饭

黄廷根在开江靖安乡竹溪村表演

1960年,黄廷根出生在开江靖安乡竹溪村,十兄妹里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是一个锣鼓队班长,常常被周边邀请参加节庆、礼俗活动。

达州自古流行锣鼓,亦称“打耍锣”,清代传入唢呐后,逐渐发展成为唢呐伴以锣鼓的套打,用于婚丧嫁娶。开江当时大约有150支锣鼓队,一支队伍由7个人组成。在农村,这是一门了不得的手艺,黄廷根5岁开始就和父亲一起出门吹奏,虽然只能在队伍里敲一敲最小的马锣儿,但敲了锣,主家必然就会招待一顿有肉的好饭。有的主顾一次请不了7个人的队伍,几兄弟便排班轮流依次出门,这次敲锣,下次打鼓,再下次就吹唢呐。没有对音乐的梦想,也没有对艺术的追求,黄廷根知道,吹好了唢呐能吃饱饭。

面黄肌瘦的黄廷根1978年参军入伍,因乖巧伶俐被留在师政委身边连当了三年的警卫员,即将复员也没有学到什么技术。政委问他:“在部队有什么打算?”“好好耍一下!”“耍?好耍就学戏!”于是政委把他调到了师文工团(师宣传队)。

文工团的指导员是一个吹笛子的甘肃人,听闻黄廷根会吹唢呐,便将他送到宁夏银川市文工团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八个月后,黄廷根在八一建军节文艺汇演上一鸣惊人,吹奏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是一个兵》两首曲子。部队决定把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士兵送到西北民族学院培养,学习专业的唢呐演奏。

苦练本领铜片吞进胃里

西北民族学院里名师众多,黄廷根沉醉于北派唢呐高亢明亮的音色之中。专业的唢呐吹奏还需要学习口哨和卡腔,为了让喉管适应异物,除了吃饭和睡觉,他都要在喉管上卡一块3厘米宽、5厘米长的薄铜片。为了防止将铜片咽下去,他用缝衣线将铜片拴起来,留个线头在嘴角,不小心吞下去后便慢慢用这根线将铜片从胃里再拉出来。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学习,黄廷根在一次练习中没有拴线,不小心将这块铜片吞进了胃里,医院照片后,医生给他服了大量的泻药……

1984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准备在部队文工团大展拳脚的黄廷根却成为百万大裁军中的一员,回到家乡的达县地区文工团里当临时工。当时,达县民间打耍锣、吹唢呐极为普遍,这不仅是群众闲暇消遣的活动,每遇重大庆祝活动,各个单位还要组织队伍上街为群众表演,文工团等艺术单位也要将优秀节目送到省里参加比赛。

1984年春节,黄廷根在地区春节文艺表演上技惊四座,唢呐、口哨、卡腔结合的独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时任地委书记盛永堂问当时的文化局长:“这个娃娃哪里找来的?”“开江人,退伍后在文工团当临时工,万县歌舞团给了他一个指标,春节后就要去报到!”

盛永堂说,“留下来!留下来!专业的艺术人才一定要留在达县,我们地委给你们文工团再划一个指标。”

达县地区文工团当时演出人员有120人,包含一只40人的交响乐队。除了独奏,黄廷根还要配合乐队进行伴奏。为此,他再一次到北京电影乐团进修,这次学习的是适合伴奏的南派唢呐。

传统唢呐还有多少人坚守?

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工团加入了电声乐队,一盘伴奏带便代替了40人的交响乐团,黄廷根从此只能一个人进行唢呐独奏表演。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洋乐器涌入达城,人们办红白喜事更喜欢用西洋乐队,一夜之间,田间地头的唢呐声少了起来,大街小巷再也见不到唢呐吹奏的队伍。

在达州街头,钢琴、小提琴、吉他……各种西洋乐器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充斥着大街小巷。唢呐,这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似乎已经失去了根植于民众、民间的文化土壤。

“现在的唢呐匠人,也许就只能出现在白事上的锣鼓队中了吧!”黄廷根自嘲,自己出道后在达州吹了35年的唢呐,没有见到本地的优秀唢呐队伍和优秀的演奏员脱颖而出,更没有看到举办过高水平的锣鼓、唢呐比赛,只是大竹竹唢呐被纳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廷根后来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奏员,差一点到专业的音乐学院去任教。即将退休的他想开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但他估计买票的观众不多,会贴钱。他更说不清自己在坚持什么,只是觉得也许哪一天,唢呐会再热起来。

如今,黄廷根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的唢呐声音,还不时在蓝色的天空下回荡。他经常参加达州市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把传统文化美的享受带给广大农民。

□本报记者 龚俊 摄影报道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