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时政 >> 

万源双叉河村的“甜蜜”之约

——记达州日报社一次特殊的党组会

更新:2018-05-21 16:27:52       来源: 达州日报网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达州日报网消息 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一直是达州日报社工作的重点。乡村如何振兴、老百姓如何脱贫,如何创新帮扶工作方式,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是值得探索的。5月18日,达州日报社一行来到万源市白果镇双叉河村,在这里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党组会,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问题展开了探索与思考。

双叉河村位于万源市白果镇的西南方,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5月的双叉河村风景格外秀丽,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河的两岸是高耸的奇峰,郁郁葱葱的树木将山体遮掩,悠悠白云浮在峰巅,让人啧啧称奇。

致贫原因探讨之一

受制于自然条件

秀丽的景色是大自然的馈赠,但这里的村民的生产生活却受到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据了解,双叉河地处大巴山深处,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极差,农作物产量无法得到保障。并且双叉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禁止修建乡村公路,全村仅有一条人行步道,村民不仅出行极为困难,而且村民运送生活、生产物资只能靠人工背运,造成极大的运输成本。

双叉河村第一书记陈强告诉记者:“我们村有些村民住在山里面,由于没通公路,最近的一户走到场镇需要往返需要3个小时,最远的一户到场镇单程都需要5小时,往返就需要一天,如果他们购买化肥、修建房屋所需的材料,都只有靠人工背运。”

致贫原因探讨之二

疾病、残疾致贫

双叉河村有8个社,农业户籍人口为321户1155人,截止到2017年,该村仍有33户共144人未脱贫,除了自然因素外,双叉河村矽肺病患与残疾人较多,因病因残致贫有29户,共124人,其中深度残疾患者达到40人左右。

彭仕强是双叉河村的村民,今年48岁,他告诉记者:“我家里一共有7口人,三个侄女侄儿还小,全家就靠种地维生”。据了解,彭仕强无子女,跟随弟弟彭仕平一家生活,常年患病,弟媳张国书肢体三级残疾,无劳动能力,母亲张前永年老多病,无法劳动,彭仕强一家2014年被评为精准扶贫对象。他们一家住在高山,由于没通公路,全家因为交通不便和残疾而致贫,像彭仕强一家的情况,在双叉河村并不少见。

困难多 难发展

双叉河村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无法修建乡村公路,更无法发展旅游业,这些问题就像压在双叉河村的几座“大山”,那双叉河村的村民如何摆脱现状,实现脱贫致富,摘掉贫困的帽子,他们的出路又在何方?

达州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何南观一行在驻村扶贫工作小组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双叉河村的文化活动室、路基建设、产业培育等情况,并和贫困村民见面,询问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随后达州日报社一行,与万源市扶贫移民局、白果镇党委书记、双叉河村第一书记等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小组及部分村民在双叉河村村委会召开了座谈会,与大家一起探索双叉河村的扶贫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脱贫探索之一

实施异地搬迁

“进不去,出不来”是双叉河村的真实写照,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又能让村民不再“行路难”,最好的解决之道是对居住在高山的村民实施异地搬迁政策。据了解,目前正在对双叉河村16户79位生活在高山的村民实施异地搬迁,让他们搬迁到统一规划的场镇,并且由政府提供专项资金补贴,从而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脱贫探索之二

因地制宜 发展中草药种植

双叉河村以山地为主,适宜种植黄精等中药材及养殖产业。黄精具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润心肺的作用,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黄精适宜生长在海拔800-2800米、温暖潮湿的地方,双叉河村种植黄精具有得天独自然优势。资助企业和单位可将扶贫购买的种苗直接发放给村民,再联系好对接的收购企业,让村民不愁销路,从而提高村民收入。

脱贫探索之三

发展“甜蜜”产业

据陈强介绍,双叉河村的集体经济是发展中蜂养殖 ,现有100余群,为了保证质量,一年只采蜜一次,一群蜂年产蜜大概10斤左右,花蜜来自于中药材花,很有特色。部分村民也养殖中蜂,但是多以零星为主, 加上蜂蜜无包装,难以形成品牌和经济规模。蜂蜜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雨水多的季节,一群蜂年产蜜仅5斤左右,产量减半。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运输成本较大,村民无法靠养蜂获得更多的收益。

基于这些问题,达州日报社一行建议扩大养蜂规模,联合周边村社,让养蜂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链,鼓励村民都参与其中,成为这个养蜂产业的股东。达州日报社旗下的电商公司可为该村免费提供产品设计和包装,扩宽销路,推广蜂蜜形成特色产品,实实在在帮助村民增收。

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何摘、怎么摘,企业和单位怎么帮、如何帮是这次特殊党组会讨论的重点。帮扶应创新工作方式,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脱贫致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并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突出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建设,从实际出发,为村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双叉河村早日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天琪 刘青青 摄影报道)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