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社会 >> 

风雨五十载 演出上万场

【达州精彩故事】原达县地区杂技团的兴与衰

更新:2018-05-17 11:17:55       来源: 达州晚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5月初的一天,社区记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写信者是原达县地区杂技团一位叫邹名政的七旬老艺人,在听闻晚报改版后,特意写来信件,并附有一本原达县地区杂技艺术团图片资料纪念册,希望借助晚报副刊《南门口》能留下一代艺人们无私奉献的敬业故事。老人不但在信中详细介绍了杂技团的兴衰历程,而且还呼吁大力发展现代杂技,为群众文艺生活再添光彩。

昨日,应老人之约,社区记者来到达城南门口滨河路的早茶摊,翻阅那一张张陈旧的黑白演出照片,倾听老艺人讲述杂技团风雨历程的岁月记忆……

杂技团丰富了群众文娱生活

原达县地区杂技团的前身是宣汉县曲艺杂技队。1952年3月,为繁荣地方文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汉县率先成立了“曲艺杂技队”。1954年改为杂技曲艺队,1958年发展为宣汉县杂技团。由于该团演出节目新颖,深得群众喜爱和领导赏识,于1960年3月正式调到地区,成立达县专区杂技团,从此走上正规发展道路。

邹老说,当时的办公排练场所在达县城大西街3号。如今虽然门牌号还在,却已是物是人非,原来红火的杂技场早已被繁华的闹市取代。岁月流逝,杂技团没有了,但好在还有一批老艺人健在,加之纪念册为证,他们共同见证了杂技团的辉煌。

1959年9月,地区杂技团建立伊始,青年演员李兴明《高翻平台》杂技就参加了四川省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文革以后,杂技团节目质量日新月异,很多杂技节目参加省和全国比赛多次获大奖。1976年,李志兰、李天国的《顶碗》杂技因技艺高超、节目惊险,娱乐性强,被文化部邀请参加全国(北京)杂技调演获得特别创新奖的殊荣。1980年,该节目在成都演出时,受到中外19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热烈欢迎。四川省电视台还作了专场录制,并在当年10月首次用彩色录像播放,使达县地区杂技团名声大噪。江明生、杨旭的《双人椅技》在1987年5月参加西南区(贵阳)比赛,荣获三等奖。同年10月,在上海参加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获得优秀节目奖。1990年5月,《双层分梯》、《胫脖排椅》、《踩珠顶技》三个节目参加西南区比赛,两个获最佳节目奖,一个获优秀节目奖。同年10月,《双层分梯》参加第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中,获得“铜狮奖”。1994年,《滚杯》、《水流星》与重庆山峡杂技团组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演出3个多月。1998年,杂技团再赴美国、加拿大商业演出半年多,获得好评。期间,在地区重大节日活动和接待贵宾时,都有地区杂技团的杂技节目表演。杂技团连年被评为地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并受到文化部门表彰。

从杂技团成立起到新世纪初淡出人们视野,五十年来杂技团积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服务工农兵上山下乡和支农劳动,足迹遍及巴山蜀水,把杂技艺术送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部队营地。累计演出上万场,受众达到数千万人次,为群众送去了精彩纷呈的精神食粮,极大的繁荣了原达县地区的城乡文化市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难忘辛劳演出的激情时光

1975年在大竹东柳乡三合村农村院坝表演《顶碗》。

交谈中,年逾七旬的邹老感慨万千:从事杂技艺术50年,当年那些翩翩少年、花季少女,而今都花白了头发,相继离开舞台。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虽然时光斑白了演员们的双鬓,地区杂技团也消失不见,但那刻苦训练、无私奉献的演出岁月,却让他们难以忘怀……

杂技艺术和体育、芭蕾一样,吃的是青春饭。它又是一项高危职业,在练功和排演过程中的疏忽,对学员和演员都是致命的,如走钢丝、骑丝、空中飞人等高空节目,不慎摔下,舞台遇滑轮破裂或绳断,跟斗空翻走神失控等致残的事时有发生。这些足以说明,做一个杂技演员是多么不易。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过分。腰、腿、顶、跟斗,是杂技演员必备的基本功,是每个节目的基本元素。改革开放前,杂技团物质匮乏,环境又差,没有像样的练功场和地毯。虽然条件艰苦,但为练好一个节目,演员们都不畏艰辛、刻苦训练,真的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便是最简单的动作,也要枯燥而单调的重复练习数百遍。

邹老曾记得,在农忙季节的大战红五月,抢收抢栽、抗旱支农,白天演员们与社员一起劳动,而休息间歇却还要在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表演节目,晚上还得赶回场镇剧场演出,谁也不甘落后,没人叫一声苦。“有时演至中途,忽然天色大变,狂风暴雨,我们马上抢救台上的幕布、服装、道具,刚收拾完毕,雨过天晴,我们又装台演出。有时一个晚上装台卸台反复达两三次之多。但演员们从不抱怨,只要农民看到戏,就是我们最大的愉快。”那些忘我的演出岁月,邹老至今仍历历在目。

邹老告诉社区记者,几十年来,演出征途中的空地、院坝、操场、河滩草坪,都是练功场地,与烈日为伍,风雪相伴,这中间倾注了他们不厌其烦的心血,而演员们周而复始的艰辛付出,练就一个个倍受欢迎的创新节目,才有历次去参加市(地)、省(大区)、全国的汇演、比赛及国际上获奖的辉煌。

“杂技艺人死也要倒在舞台上。”这是杂技团老团长王正国说的一句行话。虽然是正规的专业杂技团,但单位小,人员少,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像成渝大剧团设AB角可替换。所以演员常常带病负伤演出,有的拔掉输液针头就上台献艺,或因负担节目多而累倒在谢幕的舞台上。

但凡杂技演员,或多或少留下了负伤的职业病,一批又一批学员和演员都有过不凡经历,但他们不曾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过。

希望杂技艺术有更好传承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随着现代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人们已被电视、网络等文化娱乐所迷醉,而传统的杂技表演也离我们渐行渐远。走过50年风雨历程的地区杂技团也在阵痛和徘徊中走向衰落。2001年12月,为配合文化发展需要,达州市对剧团资源进行整合,地区杂技团与原来的达县地区川剧团、歌舞团、京剧团一起,重组为达州市艺术剧院。自此,杂技团就再也没有独立组团对外演出。

采访中,老一辈杂技演员都吐露心声。他们说,杂技是中国的一门古老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很多精彩的杂技节目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愉悦的心理享受,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和离不开的艺术形式,滋润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地区杂技团几十年的发展,也有很多不错的杂技节目给人们带来过欢乐。他们希望杂技艺术在达州继续得到重视和振兴,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据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唐荣健介绍,自2001年剧团重组后,专门保留了杂技团。演员们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艺术的追求,结合时代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创编了不少新颖别致、高难度的杂技节目,时常参加惠民演出和外出参赛交流。古老的杂技艺术,正在新生代演职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为繁荣达州地方文化、建设文化强市做出新的贡献。

□本报社区记者 邱一彪

谯 继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