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站列车时刻表 |达州最新航空时刻表|达城最新公交线路运行图|达州日报社各平台广告价格|达州天气预报 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通川中路118号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新闻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达州日报网通讯员群:243997895
  当前位置:首页>> 宣汉 >> 时政 >> 

“漏斗”里的人家

——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拾趣

更新:2018-01-26 11:13:39       来源: 达州日报 

分享到:
手机读报看新闻,下载掌上达州
编辑:尹可

 大窝村地处宣汉县三墩土家族乡东北部,位于三墩、龙泉、漆树、渡口土家族乡交界处,其境内分布着500余个形态各异的天坑。在如此小范围内发现这么多的天坑群,举世罕见,而更为难得的是,大窝村的土家族人还依然传承着久远的土家文化。在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他们穿刺绣花纹土布,住吊脚木石楼,干农活敲锣唱歌,在院坝即兴摆手跳舞……

神秘莫测大窝村

四周是环抱的崇山峻岭,中部则逐渐向下凹陷,大窝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坑,近百户人家祖辈就在这个巨大的“漏斗”内繁衍生息。阡陌纵横的“窝”壁上,由于土地难以蓄水,村民们播种的无非是玉米、红薯等几样旱地作物。

当地最大的天坑位于桑树坪,椭圆形坑口直径约100米,周围被高大的树木环抱,坑壁如今则长满低矮的灌木。上世纪50年代有村民到洞底采集硝盐;70年代有木匠伐坑壁上直径一米的大树,修建三墩乡供销大楼。

除了大天坑之外,大窝村境内的小天坑更比比皆是。随意在土地上扒出一个面盆大的洞口,抱起一块石头朝洞口丢下去,“嘡、嘡、嘡”的声音由清晰变得细微,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几分钟。这些容不下人的小天坑,没有人能说清它的深浅。

大窝村天坑底部贯通相连,每当下雨,天坑里的雨水都汇集到村子底部的一条暗河——倒洞河。每当大雨之际,暗河内汪洋一片,巨大的水流和峡谷撞击,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水面上形成的数个巨大旋涡,眨眼间就可将碗口粗的大树旋吸进洞底。曾有村民将一担粗糠倒进暗河入口,结果三天三夜之后,才在十公里外的百里峡燕子河水面上发现漂浮的糠壳。

相比这些不能蓄水的天坑和怪异的暗河,位于当地8组的“龙坑”则更是神秘。“龙坑”的前身是一块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冬水田。就在几年前的午后,田地中的水突然疯狂旋转,禾苗迅速下沉转瞬即逝,冬水田变成了一个深邃莫测的大坑。和其他天坑不同的是,“龙坑”内碧波荡漾,岸边浮藻丛生,坑中积水天旱不减,暴雨不增。

土家风情原生态

大窝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至明洪武年间,人口则逐渐繁衍增多。目前该村有609户2348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985人。

土家族人不分男女老少均能歌善舞,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薅草锣鼓”。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来逐步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明代《三才会图》一书中曾记载“土民自古有薅田有锣鼓,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民国《宣汉县志》记载“土民自古有‘薅草锣鼓’之习。夏日耘草,数家趋一家,彼此轮转,以此周而耘之,往往集数十人,其中二人击鼓鸣钲,迭应相合,耘者劳而忘疲,其功较倍”。“薅草锣鼓”目前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歌更是当地土家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仅种类就被分为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当地少男少女之间求爱,首先就要看唱歌有没有默契。例如男方先唱,若女方对歌,则表明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

而除山歌之外,大窝村土家族还流行古老的集体舞——“摆手舞”,是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的舞蹈,往往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一般持续三天、五天、七天等单数。而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等特殊日子,参加“摆手”的人数众多。如果舞蹈中选用大摆手歌,则具有史诗性质;而相对的小摆手歌,则多为苦歌、恋歌等抒情性作品。

能歌善舞的民族总是热情好客,土家挂面历来是土家人招待客人和亲友之间礼尚往来的珍品。煎一小颗猪油,加上适量冷水,待水煮沸后放入面条,捞起面条加煮面汤水即可食用。这种挂在面架上扯出来的面条,质地柔软、滑嫩,虽不加任何调料,却有着独特的乡土风味及口感。

大窝村人家里来了客,总是先煮上一碗挂面,名为“下茶”;送面给长辈祝寿献上孝心和尊敬,称之“长寿面”;谁家喜得贵子,将挂面作为“祝米”,则表示对下一代的祝福和关爱;而新婚夫妇“回门”,男方送给女家的礼盒中,挂面更是必备之物品,“腰面”(挂面)的质量和多少,代表着男家的诚意和对女家的尊重。

《大窝村志》记变迁

千百年来,大窝村人深深扎根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这里冬暖夏凉,再加上土质肥沃,盛产玉米、马铃薯、药材等。而近年来,大窝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配套、村容村貌改善、易地扶贫搬迁等核心项目,完成了农网改造,解决了村民饮水,建成了通达全村各组的水泥路、标准卫生室、文化室和通讯网络。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巴山黑鸡养殖和土家妇女刺绣,勤劳的大窝村人不愁吃穿,住房、医疗、教育也都有了保障。

大窝村党支部、村委会顺应村情民意组织人力编纂《大窝村志》。经过一年多的编著,我市首部村级志书《大窝村志》(主编刘启兵、执行主编范希江)目前已经正式出版,全书约15万字,由序言、正文、附录、编后记组成。正文则包括:概述、大事记、基本村情、土家文化、村民生活、新农村建设、风土民俗、艺文杂记、人物9部分。该书共有插图70余幅,较完整地记录了大窝村1949年至2016年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大窝村志》不仅把传统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完整记录下来,更让人们记得住乡思、留得住乡愁、听得见乡音、传承下乡俗。村民们不仅仅把《大窝村志》作为一种抢救、保护村落文化的优良载体,更希望通过它盼来有识之士投资开发,迎来八方游客观光探险。

桑树坪天坑是当地最大的天坑。坑口呈椭圆形,直径约100米,周围被高大的树木环抱,坑壁四周全是低矮的灌木丛。 (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

地理意义上的天坑,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而三墩土家族乡密布的形如碗盆、池塘的漏斗地形,当地老百姓也俗称其天坑。

□粟旭 本报记者 龚俊

达州日报社概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COPYRIGHT @ COPY 2013-2020 BY WWW.DZR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159847861 新闻QQ:823384601 投稿邮箱:823384601@qq.com 热线电话:0818-2379260
主办:达州日报社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 蜀ICP备13024881号-1 川公网安备 51170202000151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818-23792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达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