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重病老人重获“心”生

家属赠锦旗致谢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精湛医术与温情守护

版次:11    作者:2025年07月30日

“多亏了你们,我父亲才能重新站起来!”7月22日,在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病区,患者家属杜先生激动地将一面写有“问诊如抽丝剥茧 关怀似冬日暖阳”的锦旗送到了该科室干志红、伍洪莲医疗小组手中。这面沉甸甸的锦旗背后,是一个将有心衰合并十余种基础性疾病的八旬老人从鬼门关“夺回”的暖心故事。

7月3日,今年84岁的杜爷爷因“心累气促、全身乏力、吃不下饭”被儿子杜先生送到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

“老爷子被送过来的时候状态非常不好。”杜爷爷的主诊医生、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干志红说,当时杜爷爷全身乏力,咳嗽不止,无法进食,哪怕只是翻个身也会累得喘不上气。经检查,杜爷爷不仅有终末期心衰、房颤,还合并高血压、肝硬化、重度血小板减少、静脉曲张等十余种基础疾病,各项身体指标也不容乐观。“比如,杜爷爷当时的血小板计数仅有个位数,而正常人的数值为125~350,这意味着杜爷爷随时有出血风险。”

“我父亲已经是医院‘常客’了。”杜先生苦笑着说,杜爷爷患病已经二十多年了,长年的药物治疗让他的身体十分虚弱,出行只能靠轮椅,杜先生带着杜爷爷辗转省内外多个医疗机构求医,但结果并不如人意。2025年,杜爷爷又出现了心衰、房颤,身体情况进一步恶化。“今年我父亲已经住了8次院!”杜先生说,最严重的时候,医生委婉地表示“做好心理准备”。杜爷爷的病情让焦虑和无措笼罩着整个家庭。

对于这样一位年逾八旬,身体机能已严重衰退的老人来说,每一次治疗都如同在悬崖边行走,风险极高。干志红带着管床医生伍洪莲仔细研究杜爷爷的病史,反复评估风险,查阅最新的诊疗指南,在治疗中,既要通过药物治疗强心、利尿、控制感染以缓解心衰危象,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脆弱的肝功能,避免药物副作用带来的身体损害;既要考虑防治各类并发症,又要考虑血小板少带来的出血风险……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调整用药的思路,最终,量身定制了一套精细、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治疗很快有了起色,但干志红和伍洪莲并不敢掉以轻心,继续密切监测每一项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细节。“那段时间,小伍医生一天要来看父亲好几次,查房时总是耐心地询问父亲感受,仔细检查身体情况,连手脚的温度都摸一摸。”杜先生告诉记者,最令他感动的一次是,伍洪莲已经上了一整天门诊了,但由于不放心杜爷爷,下班之后又专程来检查了杜爷爷的身体,仔细询问了用药情况,直到确认没问题才离开。

除了病情,干志红和伍洪莲也十分关注杜爷爷的心理状况。由于杜爷爷此前身体情况和治疗效果一直不佳,因此,在住院前期,他十分抗拒治疗,甚至拒绝吃药。干志红和伍洪莲一直耐心劝导他。“杜爷爷觉得反反复复住院也治不好病干脆就不想治了。我们晓得他这个心结后,就一直给予他信心。”伍洪莲说,干志红和她总是趁着查房的时候与杜爷爷“摆龙门阵”,和他像聊天一样讨论病情,分析病因,鼓励他战胜病魔。而初见成效的治疗效果让杜爷爷非常开心,他开始积极接受治疗。

在医护团队精准、细致的治疗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照护下,杜爷爷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顽固的心衰症状得到控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原本黯淡的脸色也红润了,更让家属惊喜的是,杜爷爷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甚至能在搀扶下在病房里慢慢走动几步。“看着父亲从命悬一线到能自己下床走路,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这真的是个奇迹!”杜先生十分激动地说,怀着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他代父亲定制了这面锦旗,送给具有精湛医术和医者仁心的两位医生和整个医护团队,“是他们让我知道,我们家乡的医院,并不比省内外的大医院差!”

□记者 刘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