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2025年07月30日
近期,广东省佛山市出现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引发社会关注。截至目前,当地病例已突破4000例,北京、河南、澳门等地均出现了零星输入病例,四川省及达州市暂未见病例报告。我市虽为非疫区,但存在输入风险。为帮助大家科学认识、有效防范,本报记者就疫情预防常见问题咨询了达州市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吴伟。
记者:基孔肯雅热是什么?传播途径是什么?是否会人传人?
吴伟: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关节剧痛和皮疹等症状。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人-蚊-人”,即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感染者2—3天后,再叮咬人,导致被叮咬者感染。
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记者: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地区在哪里?我市目前存在疫情吗?
吴伟:该病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7月24日,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
本轮国内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佛山市,首例病例于7月8日确诊后,病例数在14天内突破3000例,增长较为迅速。目前北京、河南、澳门均有零星输入病例报告,四川省及达州市未见病例报告。
记者:我市不是疫区,为什么还要关注它?
吴伟:一是本病主要由白纹伊蚊传播引起,这种蚊子在我市广泛存在,暑期人员流动频繁,具有输入性风险。二是提前关注疫情动态,能让医疗卫生机构提高警惕,加强对可疑病例的监测、诊断和报告,避免因漏诊导致病毒在蚊子和人群中持续传播。三是关注疫情有助于公众了解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降低传播风险。四是传染病防控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关注基孔肯雅热疫情,能为本地制定应急预案、储备防控物资(如检测试剂、灭蚊设备)、开展应急处置等提供参考,确保在突发输入时能快速响应。
记者: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基孔肯雅热?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如果觉得自己或家人感染了,该怎么办?
吴伟: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大多数感染者在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3—7天后,开始出现症状,常见症状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
对于急性发热伴多关节疼痛的患者,尤其是近期从已知病毒传播地区返回的旅行者,应考虑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可能,需到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测,若检出基孔肯雅病毒RNA或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
基孔肯雅热患者的隔离治疗是阻断疫情扩散的关键手段,其核心是通过“防蚊隔离”避免急性期患者被蚊子叮咬,从而切断“人-蚊-人”的传播链。
记者:该如何预防这种疾病?有对应的疫苗吗?
吴伟:国内尚无针对性的疫苗。因此,预防该病最佳的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例如可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还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此外,还要尽量不到有疫情的地区出行,如必须前往,切记做好个人防护。
最后,达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无需过度恐慌,只要科学防范,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记者 刘继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