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5年07月30日
川北民居一角。
青瓦、粉墙、坡屋顶、穿梁斗拱……历史悠久的川北民居,不仅以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朴素淡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更富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情感。
川北,主要是指以广元、巴中、南充为中心的四川北部地区。广义上的川北还包括广安及达州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的乡村,民居聚落因地形不同而形态各异。旧时农家盖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提前谋划、准备,有的甚至提前两三年就筹划、准备好建筑材料。
建房的过程,包括择基、开工、上梁、乔迁等都有很多讲究。择基和上梁是最讲究的两个环节。看似繁冗的讲究,既寄予村民美好的愿景,也映衬出多彩的民俗。
择基,就是在建房前看风水、选宅基。
按照习俗,新房一般建在地势较高,且平坦开阔的地方。门的朝向,根据不同地形地貌来确定,有坐西向东的,有坐东向西的,有坐北向南的,有坐南向北的,没有统一标准。
但有些条件,村民特别在意。比如,宅前要留有开阔地,谓出场好,也为盖附属房留下足够空间。有的村民甚至有“避三箭,顾左右”之俗。所谓“避三箭”,即避路箭、火箭、木箭,大门不能正对大路,不能正对人家的烟囱,不能正对人家的山墙。一些人还迷信地认为,住宅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民间俗语“宁让青龙高三丈,不叫白虎抬头望”,即左边的房屋可以比右边的高,但右边房屋的高度绝不能超过左边。
这些习俗和观念,如今虽有些淡化,但建房前看一看这已成了农村建房的习惯。只不过,如今更重视规划,讲究居住环境,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现代环境科学来讲,建房选地基,有利于居住者采光、通风、用水、取暖、出行等生活起居的方便。
上梁,这是一个很隆重的环节。
当施工进行到架设屋梁的时候,主人要举行上梁仪式。时间要选在吉日良辰,一般为双号日子、正午时分。这天,亲朋好友纷纷前来贺喜,喝上梁酒。房主在大门两侧贴上楹联,大梁上贴大红对子,上写“吉星高照,福地呈祥”“祥光扶瑞气,上梁遇紫微”等吉利词。梁上挂着红布条,以示吉庆和富足。上梁时,燃放鞭炮。木工头或骑在梁上,或站在山墙上,一边“说好”、唱上梁歌,一边撒糖果糕点、馍馍等,引来许多人看热闹,抢馍馍、接糖果。上梁这天,房主要准备丰盛的宴席,款待匠人和贺喜的众亲友。
如今,虽然仪式没有旧时复杂,但这个环节村民是不能省的,一来图个热闹,二来图个吉利。
建房过程中,还有动土、下石、搬柴、热灶、安家神等众多习俗。
川北风格民居在平面布局、门窗、梁架结构、屋顶、屋脊等,都有独特的风格。比较典型的是: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穿斗结构。有人形象总结为:“青瓦出檐长,穿斗格子墙,悬崖伸吊脚,外挑跑马廊。”
在平面布局上,有一字形、转角屋、曲尺拐、吊脚楼、四合院等,其设计含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庭院文化等。挑梁结构体现高超技艺。以立柱和横梁结成梁架,梁架之间再由枋、檩条构成间的构架,屋顶多为人字坡,檩条上通过青瓦覆盖连成屋面,各房间用木质裙板或土墙相隔。这种传统的建筑手法,一方面使墙面承重压力减轻,便于门窗等的自由设计,另一方面可利用宽大街檐和敞亮明楼进行作物晾晒和风干处理。
窗户在乡村民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到一尺见方的圈舍透气栅栏窗,大至满墙雕工精湛的正堂装饰窗,窗户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无不显示出其独特而丰富的魅力,蕴含文化情感。窗棂大多是方形结构,包括分格、如意格以及鸟兽花卉、什锦嵌花等,各具神采。雕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宗教故事、生肖故事、传说、动物、花鸟等。经过精心设计后,逐件雕琢成型,再镶嵌到特定部位,入槽合缝,制作成造型美观的精品浮雕,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屋顶、屋脊,也是乡村民居的一大风景。乡村人盖房,屋脊和屋檐是一点也不能马虎的。主人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设计一些形状,可以平实庄重,可以飞檐翘角。用石灰抹平的屋檐,起伏相连,俯仰有度。多样别致的屋脊,是各家房屋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建筑材料方面,乡村民居主要是就地取材,石料和木料是当地民居的主要建材。若是石料,通常多选择红色粘土作为主料,配合石灰、河沙、瓦砾等。若是木料,通常选用楠木和柏木等。所有基石都经过精工细凿,在石头的连接处往往刀刃都难以进入,而房檐、斗拱、门窗等物件,造型逼真,构思奇特,雕工精细,透露出浓浓的川北民居韵味。
乡村民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与历史、人文等息息相关,不但表达了民居主人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着人们的愿望,以及满足居住功能之外的某种追求。
因为多种原因,如主人外出、迁移,保护力度不够等,不少民居毁损或没落,秀丽风貌正不断萎缩。杂草丛生的院坝、爬满青苔的台阶、斑驳的墙壁、破败的门窗、残缺的瓦片,让人顿生“老屋老矣”的感伤。随着现代建筑工艺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变化,曾经多彩的民居文化逐渐没落。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文化精髓,十分必要且紧迫。
□文/图 周汉兵(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