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育英才 智汇启新程

——从“沃土计划·赴未来之约”夏令营看我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版次:02    作者:2025年07月25日

7月13日清晨,达州开往成都的动车车厢内,一群少年安静地翻阅书籍、对弈棋局,行李箱整齐排列在脚边。这是达州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心“沃土计划·赴未来之约”夏令营第二期的启程场景。

在成都,当这些来自达州的小学生在中国光学学会成都科普基地,看着白光通过棱镜散成彩虹、激光在空气中划出笔直的线条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科技之光,更是创新种子破土而出的希望。这一幕生动诠释了达州教育的新图景——为扭转“优生外流、成果匮乏”的被动局面,今年4月,由达州市教育局与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共建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这座川东城市开启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征程。

硬核支撑

三维培养体系见真章

7月1日,达州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心“沃土计划·赴未来之约”夏令营正式开营,百余名即将进入创新项目班的达州小学生报名参与,提前体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夏令营首期在达州嘉祥外国语学校举行,第二期则转至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首期夏令营,学生们沉浸于精心设计的素养课程:语文素养课上,围绕“舌尖上的风味”“姓氏源流”“达州非遗文化”等主题展开辩论;艺体素养课程中,学生穿梭于扎染、篮球、编程、手绘、乒乓球的奇妙天地,感受学科融合的魅力;数学素养课堂上,教师运用分层教学、生活化案例和典型例题精讲,让数学思维在轻松氛围中自然生长……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场景,源于嘉祥教育集团独创的“发现—拓展—创新”一体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常规课程由嘉祥集团创新学校名师团队指导授课,确保学科基础扎实;拓展课程如“名著探秘任务链”“数学早培”等特色项目,着力提升学科能力;创新课程则与高校深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学科竞赛集训等,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据了解,这样的课程体系也将应用于中心首届创新项目班。

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在中心揭牌仪式上,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创新学校校长刘刚承诺:“我们将派驻包括1名校级干部、5名学科骨干和10名优竞赛教练在内的精英团队,并引进20余名省市名师组建创新教育共同体,从知识传授到创新赋能,实现成都-达州骨干领衔同一人、教研课程一体化、评价保障一体化,助力达州优质教育发展。”这项承诺在夏令营已得到初步体现。

首期夏令营期间,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心特邀电子科技大学邓天权教授带来《AI时代的智慧与自信——前沿科技与科学教育》讲座,人工智能专家耿伟肖硕士主讲《你好,AI!——走进人工智能,拥抱新科技》,嘉祥锦江校区丘成桐少年班2025年主教练、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国际数学挑战赛优秀指导教师万宣麟解析《领军计划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锦江嘉祥十大名优教师黄江燕则引领学生《探索数学世界 激发无限可能》……这支“天团级”师资队伍带领孩子们游走在科技前沿,与AI对话,和数学游戏,在知识的海洋畅游,拥抱无限可能。

这支王牌师资队伍的实力,在今年夏天已初显锋芒。在第三届四川省青少年C++算法设计大赛中,达州嘉祥学子周靖朗、高振翔双双斩获一等奖,其中高振翔同学跻身全省第11名,实现了达州在信息学竞赛领域的历史性突破。取得这一佳绩的背后推手,是曾荣获四川信息学竞赛优秀教师称号的的程宇轩教练及其团队。程教练透露:“我们通过学部推荐、校内选拔、自主参赛三重机制遴选优秀苗子,再量身定制培训方案,这才有了学生们在赛场上的瞩目表现。”

沃土初耕

成长足迹清晰可见

7月16日,参加第二期夏令营的孩子们走进中国光学学会成都科普基地,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光学探索之旅。站在巨大的光学原理演示台前,他们亲眼目睹白光通过棱镜幻化成彩虹,激光在空气中划出笔直的轨迹,瞬间理解了课本中“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等抽象原理。

理论学习随即转化为动手实践:在实验工坊,孩子们利用小电机、红外传感器、电路板、硬纸板等材料,成功制作出模拟停车场自动抬杆装置。

在达州嘉祥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杜宇的提议下,孩子们进一步挑战自我,运用激光发射器、接收器、蜂鸣器、电路板和导线,尝试构建“激光围栏安全屋”。尽管实践过程困难重重,但孩子们通力协作,逐一攻克难关,最终为“安全屋”装上了这道由光线构成的隐形防线。当看到光线被遮挡、蜂鸣器随之鸣响时,同学们的眼睛弯成了月牙。笑容里藏着的,是“我用科学知识构筑安全防线”的成就感。

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过程,正是该中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杜宇表示:“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光的折射定律到动手制作智能安防系统,孩子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半个多月的夏令营,孩子们收获了什么?“有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拓,但更珍贵的是他们的目标愈发清晰,内心动力显著增强。”杜宇说。为此,夏令营精心安排了榜样引领环节:邀请第七届四川省“川蜀模范学子”、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十佳学子”肖艾弈分享成长故事。围绕高考备战、小升初适应、兴趣学业平衡等现实话题,肖艾弈与营员们真诚交流。她说:“目标的变化是成长的常态,重要的是在探索中不断认识自己”,并以自身经历证明:心怀目标、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而另一位特邀嘉宾——2024年四川省唯一通过清华大学“丘成桐领军计划”的初三学子敬晨枫,则用“保持深度思考,追问知识本质;守护热爱之火,建构知识体系”的成长箴言,为学弟学妹们点燃了追求卓越的火种。

营员刘若涵在日记中记录下充实的日常:“上午学习初中几何证明,下午在扎染工坊创作布艺,晚上参与‘班级新闻编辑部’信息处理与写作课程,每天都有新收获。”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也深深打动了家长。营员家长张女士感慨:“孩子回家后主动整理房间,还兴奋地演示用传感器原理自制的防盗装置,这样的进步实实在在。”

从成都归来的大巴上,学生们仍在讨论传感器原理。车窗外的晚霞映照着少年们的脸庞——这群即将在家门口踏上拔尖创新人才教育之路的巴渠学子,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正如中心那座蓝色透明艺术装置所寓意的:用创新之手托举未来之星,让优质教育之光照亮巴渠大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文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