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里的枫果烘茶

□廖小雄(湖南)

版次:07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在湖南省安化县清塘铺镇芙蓉山的褶皱深处,有一种被光阴轻掩的老茶——枫果烘茶。它虽在喧嚣的尘世中沉默着,却如深壑山溪中的幽兰,在芙蓉山深处固执地散发着自己的气息。这枫果烘茶啊,是此地人家烟火气里的老相识,代代相传,却只默默在老人的茶碗里低语,未曾被山外的喧哗惊扰。

抬头望去,山中老枫树兀然高耸,苍翠参天,皆是百年以上的耆宿,最小的也有三百五十岁,更有甚者,生命已绵延五百年。它们虽历经沧桑,却依旧生机勃发,仿佛被时间遗忘。每逢盛夏,枝头便缀满累累枫果,如同岁月在树梢悄然结下的玲珑珠玉。

枫果,当地人唤作枫球子,入药则名为“路路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已为其立传:祛风活络,利水通经、通乳、疏通心脑血管等功效。其香气更有安神助眠等多种功效。这圆润毛茸的小果,密布小孔,孔孔相通,仿佛大自然为它铺设了无数秘径。人们说,这孔窍之通,是否暗暗应和着人体经络的玄妙?秋风起,枫球子便纷纷坠地,山民小心拾掇,晾晒干燥,虔诚收好——只待新茶初成,它们便在烟火里迎来新生。

茶季方至,黑茶杀青发酵完毕,便到了枫果显圣的时刻。竹制的炕笼已备好,山中杂木烧成的木炭,正腾起纯净而炽热的火焰。将浸泡舒展的枫果投入炭火之中,但见青烟袅袅升腾,那被烈火解放的精华——挥发油、树脂等,在升腾的烟雾中悄然逸出,被竹笼中摊放的茶叶默默啜饮、吸附。烟与火历经数小时缠绵后,枫果的魂灵便已悄然融入每一片茶叶的肌理。

于是,枫果烘茶终于成了。这茶香非寻常可比,深嗅一口,气息如深林初雨般清冽沁人肺腑,令人神思顿明。山中老人端坐,手中茶碗热气蒸腾,他们细啜慢饮,神情怡然,恍如啜饮着山岚与光阴。传说饮此茶可延年益寿,祛病强身——那山巅最高处的黄翁妈,今年已是一百零九岁高龄,而山中健在的九十岁以上老者,更是不在少数。我凝望着手中澄澈的茶汤,心中不禁生出近乎诗意的疑问:莫非,是那五百岁古枫树的不老精魂,借由枫果与火焰的引渡,最终浸润了这茶汤,也默默滋养了饮茶人的血脉?

枫树默默挺立了百年,枫果成熟、坠落,再经人手拾掇、晒干,投入火焰,最终在茶叶里重获新生。这循环往复的路径,何尝不是生命坚韧的轨迹?枫果的孔窍,贯通内外,如生命之网中密布的通道;茶叶在竹笼里吸收枫果精华的过程,则像一种沉默的仪式——茶叶仿佛在烟熏火燎中承接着古树的生命密码。于是,杯中澄澈的茶汤,流淌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枫树之血?古枫树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默默注入饮者的身体深处。

山中老者的长寿传说,未必全靠这枫果烘茶的神效。然而,枫果烘茶里凝聚的,是山民对自然的敬畏与依存,是对祖传手艺的执着坚守。每当茶烟袅袅升起,那里面便弥漫着山民对生活的理解与珍视,氤氲着他们与山川草木之间无法割断的血脉情缘。它何止只是一杯茶汤,分明是山中岁月凝结的天地精华,是人与古树、与自然彼此交付的信物。

日头西斜,我捧起茶碗,茶汤温润入喉,仿佛听见古枫树在风中的低语,感知到山中岁月静水流深的力量。回望芙蓉山深处,枫树苍劲的枝干伸向天空,如同老人历经风霜却依旧稳立的手背。枫果烘茶的故事,如同老枫树根深扎于泥土,沉默无言却蕴藏着无穷生机——它早已越过杯盏的界限,化作山民血脉里汩汩流淌的生存智慧,一种与自然同呼吸的古老默契。

茶的余温犹在唇齿,望向山中,枫树枝丫纵横交错,在夕阳余晖里投下苍劲的影迹,竟与老者手背上蜿蜒凸起的脉络惊人地相似。原来那古树不仅赠予枫果,亦借由茶烟,将其生命的纹路与韧度,悄然描摹于人的年轮之上。茶烟缭绕间,人与树,生与寿,早已在无言中交换着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