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7月18日
参加艺术活动的李冉。
近日,达川区逸夫小学五年级(10)班的李冉同学凭借优异表现,登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新闻袋袋裤》“小主播说地名”栏目。节目中,他用童真视角讲述家乡地名故事,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达州少年的文化自信与风采。近日,记者联系到李冉同学,他分享了参与节目录制的经历和收获。
层层选拔展锋芒
从校园到央视的成长之路
今年,《新闻袋袋裤》栏目启动“说地名”小主播招募后,达川区逸夫小学以“讲好家乡故事,争做文化使者”为主题,举行了校内选拔活动。从班级初赛、年级复赛到校级决赛,李冉同学优异的表现让老师们记住了这个自信大方、表达流利的少年,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学校推荐名额。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主播,李冉下了不少功夫。他或是捧着《达川县志》钻研地名渊源,或是跟着长辈走街串巷收集民间传说,或是在老师指导下反复打磨讲述节奏。经过反复讨论,指导老师和他一致认为,以《石桥古镇》为切入点,来讲述石桥古镇地名的来历和石桥古镇的千年传奇,让观众对达州历史可听可感。这一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创意故事,从全国数千份报名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栏目组的高度评价。
央视舞台展风采
镜头前的从容与闪光
但录制节目比想象中要更难。两个月内,李冉就到石桥古镇进行了三次录制。他原以为熟记稿子就能顺利完成拍摄,却发现一个流畅的转身、一句自然的停顿,都需要反复练习。
摄制组对作品制作的专业和负责态度同样让李冉印象深刻。拍摄中,李冉看到摄像老师扛着沉重的设备在街巷里寻找最佳角度,录音组阿姨在烈日下中反复调试收音设备,导演不厌其烦地纠正自己的表情和语气,李冉才明白,屏幕上短短几分钟的画面,是整个团队共同打磨的成果。
虽然录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李冉一次比一次努力。面对聚光灯与摄像机,他眼神明亮、语态自然,将故事娓娓道来,得到摄制组叔叔阿姨的一致称赞。
“参与《新闻袋袋裤》‘小主播说地名’栏目拍摄,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门。当我站在石桥古镇的青石板路上讲述家乡故事时,收获的不仅是舞台经验,更有对历史、职业与责任的全新认知。”李冉觉得,此次亮相央视,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蜕变。“为了讲好石桥古镇的故事,我学会了查阅文献,还学会了采访。”
双向赋能育新人
文化传承与成长蜕变
这一成果既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亮眼展示,更是逸夫小学多年深耕素质教育、传承地域文化的生动实践。
在学校,李冉是国旗班的升旗手,每次升旗,他都会以标准的动作完成任务。在艺术领域,李冉是当之无愧的多面手——钢琴前,跳动的音符在他指尖流淌;书法课上,墨香浸润着横竖撇捺的韵味;在达川区艺术节展演的舞台上,他凭借出色的表现摘得一等奖。不仅如此,校内的文艺汇演、校外的公益活动现场,总能看到他担任主持,用清晰的表达和沉稳的台风把控全场。
李冉的努力收获了诸多荣誉。他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荣获达川区少先队二星章;在四川省少工委川东北片区红领巾讲解员交流活动中,他荣获二等奖。
微光成炬传薪火
点燃更多少年文化梦想
录制央视节目这段经历也让李冉对“热爱家乡”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热爱’不仅是记住家乡的美食与风景,更是要成为家乡故事的传播者。”李冉说,他会继续用文字、声音和行动,让更多人了解达州的红色历史与人文魅力。
亮相央视后,李冉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全能小榜样”。他在《新闻袋袋酷》中讲达州故事的视频在各个班级播放,在全校掀起了“探寻家乡地名”的热潮——低年级学生用画笔描绘“我心中的达川地标”,高年级学生组队录制“校园周边地名小故事”短视频。
“从巴山蜀水到海角天涯,每个地名都是中华文明的微缩景观。当孩子们开始注视脚下的土地,文化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力量。”达川区逸夫小学校长侯多兵说,期待更多达州学子接过话筒,让更多藏在地名里的达州故事,在青春的讲述中焕发新的光彩。(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杨航 通讯员 侯多兵 刘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