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字库塔:

纸香未烬的古韵文脉

□牟方根(重庆)

版次:08    作者:2025年07月17日

七月的第一个周末,黄昏将云朵染成金黄色。我与妻子晚饭后散步,走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江南分院的林荫道时,远远看到一名学生模样的青年,正站在院内那座名为“小周”的字库塔前,缓缓焚烧字纸。走近询问才知,他今年参加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当时,他正在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告别陪伴自己十二载寒窗苦读的笔记和试卷,也为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祈愿。暮色中,跳动的火光映着他那张沉静而专注的脸,纸灰随塔轻旋,宛如一场庄重而虔诚的仪式。

百年传承的古韵

字库塔又称“惜字塔”“敬字亭”“焚字炉”“字冢”等,是古代用于焚烧文字纸张的专用建筑。小周字库塔原址位于万州区小周镇长江南岸,地处海拔135米水位线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因三峡工程蓄水淹没,于2002年底实施原貌搬迁保护,整体拆解后复建于万州区陈家坝街道南山社区。后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江南分院扩建,将这座文物点纳入院区景观保护范围,成为全国少有的医院内保存的字库塔。

复建后的小周字库塔,坐南朝北,占地6平方米,保护范围400多平方米,塔基直径2.9米,通高6.8米。该塔为六层楼阁式、石结构、宝塔顶。其中:第一层为素面基座,设焚烧口;第二层的东西两侧,开拱形通风孔;第三层阳刻《字库塔序》,因年久风化,第一段依稀可辨识“同治年间”“敬字惜纸”等字样,中间部分文字漫漶,推测为阐述建塔意义,末尾可见“周氏族众公立”等捐建信息;第四层正面楷书“字库”二字,字径约0.6米,右侧竖题“同治捌年岁次己巳”,左侧竖题“仲冬月吉旦立”;第五层有彩雕八卦纹饰;第六层用青石塑造宝瓶顶。

据清光绪《万县志》记载,历史上的万州境内曾有字库塔23座,主要分布于小周、武陵、瀼渡、新乡、大周、溪口、燕山、黄柏、长坪、郭村、熊家等沿江商贸集镇11座,白羊、余家、响水、龙驹、走马、罗田、恒合等乡村书院周边7座,城区文教场所5座(太白岩2座、苎溪河2座、天生城1座)。因战乱、洪灾等因素,损毁严重,现存遗迹仅5座。至2023年,确认现存完整结构仅小周字库塔1座。作为万州完成原貌搬迁的字库塔,小周字库塔不仅是研究古代字库塔形制、文化习俗及社会风尚的重要实物,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仍有人自发进行惜字焚烧活动,形成传统建筑功能延续的罕见案例。

敬惜字纸的文脉

我曾多次驻足小周字库塔前,这座字库塔的仰慕者历来不少。谈及它的作用,人们多会提到古人“敬惜字纸”的传统——凡有文字的纸张,不可随意污损丢弃,须集中焚化于塔中。自唐宋以来,这种信仰逐渐制度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字库塔在四川、湖广等地广为修建,多立于书院、文昌宫或交通要道旁,既是崇文重教的象征,也暗含“文字通神”的民间信仰。

但字库塔的青烟里,承载的从来不是所有文字。据清代《万县惜字会规》记载,唯有儒家典籍、科举习作、官府文书等“圣贤文字”才需经沐手净巾后入塔焚化;而商贾账册、私人信札等“俗世文字”,则按光绪《万县竹枝词》“衙门废牍字库焚,商贾账册灶膛红”的记载,归入灶火处理。同治《夔州府志》更记载,当地士绅曾组建“惜字会”,定期巡查商铺,若发现将科举范文与杂账混烧,甚至会处以罚银。

小周字库塔在原小周镇时,我曾遇见一位正在焚书的孔姓老者。其父乃光绪三十年(1904年)夔州府院试取录的末科秀才——那一年,恰是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1905年)的前夕,这批秀才因此成为传统科举制度的最后见证者。孔老回忆,其父应试时,必读“三书”:一是朱熹批注、重庆善成堂光绪二十年版的《四书章句集注》;二是尊经书院刊本、川东学政批红的《春秋左传杜注》;三是同治六年武英殿刻本、含曾国藩序的《钦定四书文》。

临终前,这位清代末科秀才立下遗嘱:将《三字经》等典籍捐予图书馆,而科场习作与应试稿件,则需沐手焚于字库塔。孔老叹道:“先父晚年常说,圣贤书当传世,但那些八股制艺,不过是‘功名灰烬’,该随科举制度一同进字库塔了。”

我轻轻翻开那册即将焚化的《应试同文字课》(临摹本,重庆善成堂刊,光绪二十六年)。泛黄的青檀皮宣纸上,朱丝栏格已晕染作赭灰,而孔老父亲的楷书仍如“铁画银钩”般沉厚——逆锋起笔处似有千钧之力,转锋时却又合了“黑大方光”的馆阁体章程。这哪只是字?分明是沁入骨髓的“敬惜字纸”天性,是砚田笔耕、薪火相传的斯文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