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5年07月16日
申君,媒体工作者。年过半百,其貌不扬,心地善良;喜察市井烟火,辣评世相热点,笑看人生如常。不问风霜几许,唯愿人间温暖。
在刚刚评说完内蒙古那尔那茜“高考移民”不久,内蒙古包头市再上热搜。包头市委讲师团于2023年通过人才引进渠道招录三名事业编制,公示期间因被举报而搁浅,两年后再次启动招录流程。巧合的是,这次公示的三人与两年前被投诉的名单如出一辙。相同的套路、相同的配方、相同的人员,难免让人质疑这是“量身定制”“非你莫属”“一站到底”的“萝卜招聘”。
深挖细节,网友发现更多可疑之处。比如本次招录只过面试关,面试成绩即是最终成绩;比如两年前某岗位年龄要求在38周岁以下,两年后水涨船高,年龄也放宽至40岁;比如两年前因为群众举报中止招录,两年后趁着热度降低再次启动招录工作;再比如两年前公示的招录三人名单,其姓名、专业、年龄,与本次公示的入围者完全一致,果真是“唱歌不看本——离谱”。
媒体曝光后,包头市委讲师团于7月4日紧急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关注到相关信息,高度重视,已依法依规启动调查流程,并将及时通报结果。
本君认为,包头市委讲师团本次事业编制招录流程存在较大瑕疵,报名条件、报考流程、公示结果均有诸多难以服众之处。当地相关部门很有必要厘清事实,阐明观点,直面举报,回应质疑,绝不能“小猫睡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此,我要五问包头!
第一问,招录的既然是紧缺急需人才,为何还要两年等一回?根据面试成绩入围名单看,三人分别是新闻传播专业、视觉设计专业、法学专业,这样的专业条件对一个地级市来说,成百上千,俯拾即是。既然是一抓一大把的专业,谈何紧俏急需?
第二问,这三名入围者是否真是行业中的天花板,是否非他莫属?选来选去,只有这三人最合适,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适人选,这很不符合常理。按理说,他们那么优秀,那么炙手可热,早就被用人单位抢走了,何须两年后还在原地等待原单位招录。
第三问,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是年纪越大越好,还是年轻受用?很多事业单位把招录年龄限制在35周岁,两年前的38岁已经超龄了,更何况无故放宽到40岁。如不是“量身定制”,还能用什么理由解释?
第四问,讲师团理应好好说话,为何岗位招录时搞成了好说话?一般事业单位招录都是根据笔试、面试两关成绩综合评定,但包头市委讲师团的人才引进流程却简单得难以置信:报名、面试、体检、公示。难道包头市委讲师团只注重口才、仪表,不重视综合能力,不看重专业水平?其实,这分明是为某些特定人群大开绿灯,进而鱼目混珠。
第五问,本次招录工作的实施单位是谁,后续调查单位是谁,是否应公开透明?现在都在实行首问责任制,如果让承办单位介入调查,无异于运动员当裁判员,调查结果难言公正,说不定还会引发更大舆情。
2024年,人社部发文强调,人才引进不能曲线绕道,不能暗箱操作,不能因人设岗。公开的招聘录用,是给每位有才华的人同等机会,而不是拼关系讲人情。像这种两次公示名单“巧妙雷同”、两次年龄修改“卡点调整”,两次专业要求“精准吻合”、两次群众举报“同等事项”,确实让网友大呼难懂。
希望当地相关部门积极介入,深入调查不合规的报名条件,纠正不合理的招录流程,取消不公平的公示名单,处理不守纪的责任人员,鼓足勇气,抵制邪气,彰显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