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7月16日
通川区檬子垭街道一网购平台自提点。
路边摊。
“买菜”是市民的日常刚需。近日,记者走访达州中心城区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及路边摊发现,农贸市场摊位和客流明显减少。农贸市场的客流去哪儿了?市民更爱去哪里买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农贸市场:
客流减少摊位空置
上午9时,记者前往通川区朝阳农贸市场看到,买菜早高峰已基本结束,只有数十人还在选购,一楼区域的商贩陆续在各自的摊位前整理没卖出去的蔬菜。“农贸市场的菜很新鲜,价格也比超市便宜。”家住附近凰城壹号小区的张女士提着满满一篮子菜说,她每天都会到这儿买菜,“不仅能挑选,和摊主熟了还能抹个零。”
卖鱼摊主李大姐告诉记者,周边老小区多,来买菜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虽然农贸市场现在买菜卖菜的人变少了,但我还是喜欢来这里买,感觉这里的菜更新鲜。”王大爷说。
王大姐的摊位凌晨两点开始营业,多给餐厅、烧烤店批量供货,“上午客户拿完货我们就关门,守一下午50元都挣不到,不如不开。”
在朝阳农贸市场二楼肉类售卖摊位记者看到,约有三分之一的摊位空置,剩下的摊主也多在闲聊。“以前早上挤得挪不动脚,现在一天卖不出以前半天的量。”卖了30年牛羊肉的摊主赵师傅叹了口气告诉记者,原来租了两个摊位,现在只开了一个,“年轻人来得少了,大多在超市或网上买东西。逛农贸市场的老年人比较多,但这儿是二楼,很多老年人上下楼又不方便。不过,到了冬天羊肉生意会好一些。”
不少摊主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周边小区附近陆续开设了一些小型生鲜超市和便利店,分流了一部分客源;电商平台的兴起对传统农贸市场也造成了冲击。
路边摊:
顺路的“即时需求”
朝阳农贸市场外的朝凤北路水果蔬菜路边摊,却是另一种景象。天不亮,各临时摊位就支了起来,售卖应季水果、散装零食和自家种的蔬菜,卖到上午11时左右收摊,下午5时左右又陆续摆摊开卖,生意能做到晚9时许。“路过就顺便买把菜、称点水果,方便省时。”回家途经临时摊位的周先生扫码付款后,提着玉米就匆匆离开了。
下午4时,在朝阳农贸市场拥有一个蔬菜摊位的张大姐,正推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转移阵地”。她说,“去市场外面的临时摊位卖,过路的人多,菜比市场里面好卖。”
记者走访发现,临时摊位的摊主更多是城区周边农户或小商贩。“我们是达州高新区金垭镇人,家里承包了18亩地,种了苦瓜、丝瓜、苕尖、茄子等应季蔬菜。”一位临时摊位的摊主告诉记者,她和儿子每天下午5时左右出摊,卖完就回家,“达巴路口这一带小区多,人流量也大,居民买菜就图个新鲜、便宜、方便。我苦瓜卖1.5元一斤,丝瓜1元一斤,价格比市场略低,生意还将就。”
超市、网购:
年轻人便捷的“菜篮子”
在中心广场沃尔玛超市生鲜区,年轻夫妇推着购物车挑选包装好的蔬菜,价签上显示着价格重量等信息。“下班顺路过来,不用讨价还价,超市还可以‘一站式’买好日用品,很省时间。”“95后”上班族小林说,她更看重超市的“标准化”——称重准,有售后,偶尔买到不新鲜的还能退换。
二马路世纪隆超市(老车坝购物广场店)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该超市增加了“本地直采”蔬菜专柜,“针对上班族推出了‘晚市折扣’,傍晚7时后部分肉类、应季蔬菜、水果、面点等最低2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在通川区檬子垭街道一网购平台自提点,市民刘先生则表示,他更倾向于使用电商平台买菜,“平时工作忙,下班晚,在平台下单,第二天早上就能送到小区门口的自提点,非常方便。有时候平台还有优惠活动,价格比农贸市场还便宜,比如当日买的香蕉在线下门店要卖3.5元一斤,网上只需2元一斤。”该自提点“团长”告诉记者,他经营着一家超市,如今接了网购“团长”的单子,商家送过来,买家自取,对他没什么影响,还能增加收入。
去哪儿买菜?
答案藏在“需求”里
采访中,居民买菜的选择呈现明显分化:中老年人注重“新鲜度”和“性价比”,偏爱烟火气浓、能讨价还价的农贸市场;上班族、年轻家庭倾向超市、网购,看重“一站式购物”“标准化”“时间成本”和“优惠”;路边摊则成为“即时需求”的补充,满足“随手买”的便利。
买菜不只是买“菜”,更是买“体验”,有人爱热闹,有人图省事,市场跟着需求变,才能留住人。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达城的“菜篮子”版图正在重构,而核心始终没变——满足居民对“新鲜、便捷、实惠”的需求。
□文/图 记者 田乙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