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7月11日
清晨,小区里传来“卖麦儿粑哟”的叫卖声,不见其人,却嗅到了麦香味。这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季节,实际是乡下农历的五月。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各种农作物生长迟缓,比低坝河谷差不多要晚一个多月时间。
临近端午节的时候,乡下正一片忙碌。抢收抢种,时间也是生命。男人犁田、耱田,天不亮扯秧头,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才回家吃早饭;日上三竿时,大秧田里已是绿油油的一片。女人的工作是割麦,先割田里的麦子,再割坡上的麦子,田里等着栽秧,时间不等人。田里栽秧,埂上种豆,男人女人分工明确,乡下的生产线也是风景线。
在“五月人倍忙”的诗句中,有了收获的喜悦,人们嗅到了麦香。饱含泥土气息的麦穗、麦秸,堆放在村庄的田垄、院坝。月光下,山风拂拂,此起彼伏的连枷声覆盖了寂静的夜晚,家家户户忙种忙收,争先恐后让麦香成为现实。
最简便快捷的办法,就是用石磨碾碎麦子。石磨要加水,推磨是一份沉重的劳动,在缺衣少食的岁月里,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伴着石磨“吱呀吱呀”地缓慢旋转,我们在“推磨呀磨,推个粑儿甜不过,放在外婆枕头边,耗子咬了两半边”的歌谣中,忘却疲惫,脸上开满幸福的花朵。天不亮,大家到屋后的山坡上,采摘桐子叶,用清水漂洗干净,裹上麦面,架上柴火,在蒸笼里蒸麦儿粑。须臾间,袅袅炊烟伴着麦儿粑的芳香弥漫了整个村庄……
那个年代,面条是珍贵的食物,把麦子做成面条,需要面坊加工。面坊建在山下的溪沟里,利用上游的溪水作动力,冲击水车,水车带动石磨,将麦子磨成面粉。面粉要除去麦麸,通过箩筛过滤,叫打箩柜,箩柜“踢踏踢踏踢踢踏”的声音是一首充满韵律的歌,震撼山野。擀面机是乡下少见的机器,孩子们常常围着擀面机看热闹。一盆被揉软的面,放到机器里压成面皮,再更换零件,让面皮变成面条。在童心未泯的年代里,神奇的擀面机让我们流连忘返,多少人世间的奥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幼稚与简单。
忙过双抢季节,天气便开始热起来了。家家户户都要整理麦秸,将上好的麦秸挑出来,男人们坐在屋檐下,一边吧嗒叶子烟,一边打草鞋;心灵手巧的媳妇,则用麦秸编织草帽,剩余的麦秸还做燃料。用麦秸做成的草鞋、草帽,挟裹着泥土的清香,不仅实用,而且工艺性强,既体现了朴实的本质,又反映了劳动的智慧。
又是麦香的季节,乡村的麦儿粑来到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与淳朴的情义,如一篇文章,一段故事,一幅油画,袅袅绕绕,走街串巷,描绘自然,讲述过往,为城市增添一道特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