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5年07月04日
野生菌。(本报资料图)
小暑将至,达州也开启了高温、高湿、多雨模式,本地野生菌即将迎来盛产期。不少市民会在雨后前往山林,享受采摘野生菌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部分含有剧毒,误食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昨日,记者就食用野生菌的注意事项,采访了通川区中医院内一科副主任医师尹广(以下简称“尹医生”)。
记者:
医生您好!每到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市民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该如何科学识别剧毒菌?
尹医生:
很多人误以为“颜色鲜艳的菌子有毒”,但这其实是误区,像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这类菌子颜色往往并不艳丽,也有剧毒。
识别剧毒菌要从多方面判断:
一看外形,剧毒菌通常菌盖中央凸起、表面粗糙,菌柄上带有菌环、菌托;
二看分泌物,掰开后若流出黏稠、有异味的汁液,或断面迅速变色,就需警惕;
三看生长环境,剧毒菌常生长在腐殖质丰富、阴暗潮湿的地方,且多与腐败物混杂。
另外,生虫的菌子也不一定安全,很多毒菌同样会被虫蛀。
记者:
如果不慎误食毒菌,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尹医生:
食用毒蘑菇(菌子)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程度差异巨大,主要取决于摄入的毒蘑菇种类、摄入量、个体差异以及救治是否及时。
中毒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通常在进食后30分钟至6小时内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为主);可能伴有轻度头晕、乏力、出汗、步态不稳(类似醉酒);轻微视物模糊或色觉异常。
中度: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谵妄(胡言乱语)、烦躁不安或嗜睡;明显的幻觉(如看到小人、怪兽;触幻觉如虫爬感);除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外,还有明显的溶血表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贫血(苍白、乏力、心悸、气促)。
重度: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皮肤大片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内脏出血;少尿或无尿;严重水肿(尤其颜面、下肢);尿液呈酱油色(肌红蛋白尿);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等。
不同毒菌引发的中毒症状差异很大,根据毒素类型可分为几类。胃肠中毒型在误食后半小时到数小时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神经精神型患者会出现幻视幻听、谵妄狂躁、肌肉痉挛等表现,比如看见不存在的物体、出现异常兴奋或情绪波动;溶血型症状相对滞后,除胃肠道不适外,还会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最为凶险的是肝肾损害型,初期症状类似胃肠不适,但经过看似“好转”的假愈期后,会迅速出现肝肾衰竭,危及生命。
记者:
若发生食用菌子中毒,送医前应该采取哪些初步救治措施?
尹医生:
一旦怀疑是食用了菌子中毒,首先要立即停止进食剩余菌子,同时进行催吐。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大量饮用温盐水或清水,每次饮用500—800毫升,然后用手指、筷子刺激舌根催吐,反复多次,尽量减少毒素吸收。若患者已经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则应禁止催吐,以免发生窒息。另外,要保留未吃完的菌子或呕吐物,方便医生明确毒素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记者:
送医救治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尹医生:
送医要争分夺秒,中毒后2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时间。在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紧急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到达医院后,要详细向医生描述进食菌子的种类、数量、时间以及中毒后的症状表现,确保医生尽快制定治疗方案。目前对于严重的毒菌中毒,血液净化等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清除毒素,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是关键。
尹医生特别提醒,首先,要坚决做到“未知不食”。市民不要自行采摘、食用不认识、未吃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菌,即使是熟悉的可食用野生菌,也需确认其生长环境无污染。其次,在烹饪野生菌时,一定要炒熟煮透,高温烹饪可降低部分毒素的危害,像牛肝菌这类,若未熟透很可能引发中毒。再者,食用野生菌时应避免多种类混杂,因为不同种类的野生菌成分复杂,混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素,一旦中毒也难以判断是哪种菌类所致。
□记者 田乙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