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7月04日
那年,我从乡下走进县城,来到了当时并不被看好的职业中学,做起了不受欢迎的职高班主任。为教化这群孩子,平时喜欢阅读、写作的我,决定将阅读引进孩子们的生活,让文字温润心灵,引领他们成长。
一次晚自习,孩子们做完作业后又开始无所事事,有在座位上托着腮发呆的,有窃窃私语、左顾右盼的。我稍一犹豫,朗诵起了精心准备的徐志摩的诗歌《海韵》,孩子们瞬间坐直身子,抬起头,愣愣地望着我。“太美了!”一个女孩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还有更美的呢!”说完,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诵起《雨巷》《当你老了》《你是人间四月天》……孩子们听得很是用心、专注。接着,我给他们讲述《狼图腾》中狼的智慧与勇猛;讲述《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坚韧与顽强……“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末了,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们呵呵一笑。
当发现有孩子捧起了课外书籍时,我心里一喜,看来,那些诱导起了作用。我决定因势利导,点名表扬那几个阅读课外书籍的孩子,夸他们已经在亲自品尝“梨子”的味道了。随后,将教育部推荐给中小学生必读书目打印出来,张贴于墙上,让孩子们根据爱好挑选,并告诉他们,最好能拥有一两本自己喜爱的书。
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手头宽裕的,自己掏钱去书店购买;交往广的,找班上或其他班上同学借;实在想不到办法的,趁别人看书的间歇,借来一阅。可班上拥有书籍的人毕竟太少,下课期间,几个孩子围住一个孩子借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正好赶上图书展销会,孩子们呼啦啦地涌进展销会,一趟逛下来,人人手里都有了喜爱的图书。
看着大多数同学丢下手机,课余时间捧起心爱的诗歌、小说;看到大部分同学周末回家,都不忘带上一本课外书籍,作为班主任的我,那份惊喜、开心,难以言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很快显现出来。由于孩子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过去几乎不曾读过课外书籍,现在要他们读那些大部头经典,尤其如《红楼梦》等,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仅半个月过去,先前一有空闲便抱着课外书籍读的孩子,又悄无声息地将书束之高阁。
不能停下来,一定要逼着往前走。我让孩子们放下那些艰深难懂的名著,挑自己感兴趣又能看懂的作品,每天最少看十页。孩子们立刻欢呼雀跃,他们以为,一天看对正十页不过是小菜一碟,殊不知,坚持下去并非易事,尤其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一不留神,便忘记了阅读。为避免有人钻空子,我除了安排那些踏实又爱好阅读的孩子提醒、督促,同时要求摘录当天读到的优美段落,然后不定期抽查。如此一来,喜欢读书者的阅读速度大大加快,一个月能看一两本,而一些不爱阅读者,也只好硬着头皮看书。
为激发兴趣,我还组织诗歌、小说阅读有奖知识竞答。将爱好阅读与不太爱好阅读者搭配组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根据阅读书目,拟出内容,在学期结束前半个月,利用课余时间举行知识竞赛。在必答与抢答中,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那些平时爱好阅读的,频频举手,赢得阵阵掌声与欢呼声。相反,那些不爱读书或不认真阅读的,要么低头耷脑,满脸绯红;要么乱答一气,笑话百出,惹来阵阵哄笑。
或许,阅读的最大魅力,在于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滋养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伴随阅读量增加,班上那些桀骜不驯者,收敛了锋芒,学会了克制,懂得了尊重;那些自私自利者,收紧了私心,学会了大方,懂得了感恩;那些自暴自弃者,昂起了头颅,学会了自信,懂得了奋进……更有钟情于诗歌、散文阅读的男孩女孩,做起了作家梦。班上一位学财会,性格忧郁、落落寡合的男孩,自从迷恋上惠特曼的诗歌后,省吃俭用购买其诗集,抓紧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不断写诗、尝试着投稿。不承想,高三那年,他在省级刊物发表诗歌多首。考上高职院校后,他继续写诗,毕业后被一家市级媒体录用为记者。阅读,直接改写了他的人生。
阅读改变着孩子们,也改变着我。因为不间断地给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不间断地讲述那些凄美,朗诵那些磅礴,描绘那些壮阔……促使我不断地阅读。阅读又反作用于我:它丰盈着语文课堂,那信手拈来的诗句,妙趣横生的语言,让孩子们在兀自沉醉中放飞梦想;它优化着班级管理,那娓娓道来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典故,让孩子们在醍醐灌顶中幡然醒悟。
阅读,让我与孩子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