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7月04日
7月1日,达州市第一中学校(以下简称“达一中”)校园内人头攒动,前来咨询下学期高一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在喧闹的人群中,记者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家庭——龙渠和她的儿子。他们一家三代,跨越六十余年光阴,都与这所百年老校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龙建林:
寒门学子的烛光与恩师的情义
1963年,瘦弱的龙建林以优异成绩考入达一中高中1963级1班。据时任该班班主任的刘景篙老师回忆,“龙建林入学时个子瘦弱,看上去身体不是很好,家庭经济困难,寒冬时节,他衣衫单薄地坐在教室里,连每月4元5角钱的伙食费都莫法缴纳”。
“我查看档案才知道他的家庭处境。”刘景篙说,当时助学金按规定只能发给贫下中农子弟,但他力排众议,破例为这个“成分不好”的少年争取到补助。这份温暖支撑着龙建林完成学业——他常在周末步行到铁山挑煤卖钱,母亲则靠给人洗衣补贴家用。
高考放榜,成绩优异的龙建林本应进入重点大学,但家庭出身再次成为拦路虎。刘景篙在学校党支部会议上极力争取:“他是个勤奋老实的好苗子!”可惜最终仍未能如愿。龙建林只能报考三类师范院校,进入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
毕业后,龙建林被分配到开县(现重庆开州)的一所偏远乡村中学。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成了“全能教师”:没学过医却要当校医给学生打针;买书自学,当气象预报员;甚至亲手刻蜡纸印试卷。“父亲刻的字方方正正、遒劲有力,就像他的为人。”女儿龙渠轻抚着父亲遗留的笔记说。高考恢复后,龙建林又先后在南门中学、城家中学、开县中学任教,所教学生化学成绩在万县地区年年名列前茅。“他生前总是将达一中老师的好放在嘴边,成为老师后,他兢兢业业,将刘老师带给他的温暖又带给他的学生,唯恐愧对师恩。”龙渠说。
当达县师范专科学校(现四川文理学院)筹建化学系时,龙建林被恩师刘景篙推荐调入。担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后,他更是将实验室当作第二个家。为准备教学实验常熬到深夜是常态,胃病发作时就啃个面包充饥,第二天还要坚持给学生上课,身体因此越来越差。龙建林一生勤勉,默默奉献,刘景篙评价他:“忠于教育事业,勤奋学习,善待他人,是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楷模。”
2022年寒冬,79岁的龙建林在病床上挣扎着拨通了恩师刘景篙的电话,用尽力气说出最后一句话:“谢谢老师……”后半夜凌晨一点,他再次尝试拨打,但刘老师未能接到。次日清晨,当刘景篙回拨过去时,电话那头已永远寂静无声了。
龙渠:
务实学风与严谨师风的烙印
1993年,龙建林的女儿龙渠从达一中高中毕业。彼时,达一中只有朝阳路老校区。记忆中,达一中的学风纯粹得近乎神圣:“心无旁骛,只有学习。晚自习老师会免费主动辅导,打个招呼就进教室加课。”教室里连风扇都没有,但6个平行班300多名学生,个个眼里有光。
“初中班主任老师教数学,非常严谨,很认真负责。”龙渠回忆,班主任会在中考前统一保管全班准考证,“考试前发给我们,考完就收回去,以防学生丢失或迟到”;他时常走路去家访,与家长沟通学生情况。提及老师们的专注,龙渠笑着比划,“粉笔灰落满他肩头的样子,我现在都记得。”不仅是班主任,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及其负责。自习课时,老师们会主动“加餐”,彼此间打个招呼就走进教室开讲,不为报酬,只为学生能多学一点。“他们没得‘放水’的概念,总是认认真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日复一日。”
这种一丝不苟、务实认真的精神深深烙刻在龙渠乃至整个班级学生的心里。“我们班同学都非常务实,不做‘花架子’。”龙渠说,当年,班上多人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大)、四川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等名校。即使未考上的同学,复读一年后,也涨了100多分甚至200分,最终考入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
龙渠认为,达一中赋予学子最宝贵的财富,是“务实求真、勤奋努力”的品质和扎实的文化素养。“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的优良品质,走到哪里他都不会差。”这种影响也贯穿于她的职业选择和教育理念。后来在四川文理学院工作期间,她始终坚持务实和“利他”原则,培养的学生多人入选“青马工程”并考取硕士、博士,在更高的平台继续奋斗。
李梓檬:
开放环境中的变与不变
一家三代人求学轨迹的交汇点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龙渠的儿子李梓檬考入达一中初中。此时的达一中已有新校区,绿树掩映下矗立着现代化教学楼,龙渠记忆中朝阳老校区“砖楼黑板”的景象恍如隔世。
“儿子有点贪玩,和当年死读书的我们不一样。”龙渠坦言,儿子成长于信息爆炸、诱惑众多的时代,环境已与父辈大不相同。
龙渠的教育观深受父辈影响:不过度纠结分数,更看重孩子走在人生正确的轨道上,具备基本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
基于两代人的深切信任,她毫不犹豫将儿子送进达一中。在“衡水”模式盛行的当年,达一中依然保持着百年老校的包容与从容,“张弛有度”的校园氛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孩子留出了宝贵的成长空间。
尽管时代变迁,但达一中老师们的认真负责却一如往昔。儿子就读期间,初中、高中两位班主任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初中班主任冉丽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儿子对她充满敬意。一次路上偶遇,平时有些散漫的儿子郑重地向冉老师鞠躬,这让龙渠深受感动。疫情网课期间,高中班主任祝必念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每天清晨六点就开始在微信群点名,督促大家学习。”儿子和同学们亲切地称他“大师”。
如今,达一中的校园面貌已然巨变。然而在龙渠一家心中,更为珍贵的是那些未曾改变的传承——那份让平凡学子获得尊严的力量。
龙渠望着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轻声说:“我总对儿子说,达一中教会我们最宝贵的是,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好的学校要像大地——让松树挺拔,让苔花绽放,让每粒种子都活出自己的气象。”
校门外,络绎不绝的咨询家长印证着这所百年老校的吸引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文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