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一月工资买心安 有人熬夜翻书自己干

达州家庭高考志愿填报那些事

版次:02    作者:2025年07月04日

志愿填报咨询会上,学生咨询工作人员志愿填报事项。(杨航 摄)

今年是四川新高考落地首年。志愿填报单位从“院校”变为“院校专业组”,填报数量激增至45个,换算历年分数需结合“一分一段表”……这些新规则如同一团团迷雾,笼罩在许多家庭心头。目标明确的家庭主动开启“信息战”,而一些茫然无措的家庭,则将选择权交托给志愿填报机构。

四千元买一份心安

“怕搞砸了娃儿的人生大事。”宣汉县的王小艳声音里透着疲惫。儿子刘奎余是家中第一代大学生,身为文科生,全家面对高考志愿填报这道复杂的选择题,“完全摸不准”。

新高考规则让这对母子摸不着头脑,厚达500多页的填报指南让一家人犯怵。高考结束,当刘奎余查得545分的成绩——这比预估足足高出30多分,短暂的惊喜转瞬被更大的焦虑淹没:之前锁定的院校与专业瞬间变得不再稳妥。

“专家都说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刘奎余的焦虑几乎穿透电话线。父母在宣汉务工,文化程度不高;亲戚中“学问最高”的二爷爷年过五十,也只建议“读师范稳妥”。一家人面对那本厚重的指南,束手无策。

校门口,一家志愿填报机构正在发放传单。这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刘奎余迅速拨通了传单上的电话。当天上午,他如约来到学校附近一家宾馆的标间——机构的临时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已在此等候。一上午的沟通并未让刘奎余的方向变得更清晰,但工作人员那句“谈好了之后才缴费”,让他萌生了尝试的念头。

志愿填报服务的价格从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向周围亲戚朋友打听后,同样迷茫的王小艳夫妇渐渐明白:这些机构主要提供信息参考,最终判断还得靠自己。权衡之下,他们选择了身边多数人的选择:4000元的中档价位。

这笔钱,相当于王小艳辛苦工作一个月的工资。然而付钱时,她却没有犹豫。“我们不懂,怕搞砸了娃儿的人生大事,只能信专业的人。”她爽快地掏出了这笔积蓄。

然而,焦虑并未随缴费结束。机构提供的方案中,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列在前位,但并未详细分析过程,只给了几个可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夫妇俩不放心,又去咨询兄弟姊妹、亲戚朋友,甚至鼓起勇气联系了久未往来的、文化程度稍高的人。上班间隙,王小艳的手机屏幕也常亮着,不断刷新着填报信息。

最终,一家人决定回归儿子自身意愿。此前,夫妻俩本想让儿子选物理类,但考虑到儿子物化生成绩确实薄弱,最终尊重他选择了历史类纯文科方向。“他已经成年了,要为自己以后的人生负责。”王小艳坦言,“我们担心替他选的路,日后他会后悔埋怨。”这次找机构填志愿,也是儿子刘奎余主动告知父母的。

如今,志愿填报虽已尘埃落定,王小艳的焦虑却日益增长。她每天早、中、晚雷打不动刷新录取查询页面,心底那根紧绷的弦丝毫未松:“要是钱花了还落榜,咋办?”

这份沉甸甸的忧虑,或许唯有等到录取通知真正抵达的那一刻,才能暂时消除。

一个家庭的

志愿填报“信息战”

与王小艳家的迷茫不同,身为教师的文聆入选择了另一条路——“自力更生”。女儿高考成绩570分,目标极其明确:铁了心要学中医。分数与预估相差无几,方向清晰,这让文聆入一家在填报志愿时心态更为平静。

女儿希望留在川内,成都中医药大学无疑是专业度、城市影响力和发展前景上的最优选。然而,填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棘手的难题是该校的“专业组陷阱”——中医学与中医养生学、康复治疗学等专业混编在同一个专业组录取。一家人通过加学校QQ群、查询官网、咨询中医院医生了解到:中医学学习内容更为广泛,涵盖养生、康复专业内容。“中医博大精深,我们希望孩子在大学阶段广泛接触中医,到研究生阶段再确定深入学习方向。”

“冲中医学怕调剂到养生学,直接报又觉得浪费分数。”这个矛盾让全家争论不休,直到填报截止前一晚才艰难做出决定:忍痛将成都中医药大学挪到志愿表后方,基本放弃了录取希望,转而将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外省强校放在前列。“我们宁愿赌一把省外更稳妥的中医学专业机会。”文聆入解释道。

为何不求助志愿填报机构?文聆入态度明确:“填志愿无非是多了解信息,但命运要自己掌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你无法确认对方是否真专业,而且听说真正资深的老师未必会亲自操作。价格也确实昂贵。”身为教师的她,对自主完成这项任务有信心。

为了填好志愿,文聆入一家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尝试了多种途径:从免费的夸克APP志愿填报功能,到城区的志愿填报公益讲座,再到省上组织的招生咨询会,这些活动他们一场不落。高考刚结束,丈夫就投入了第一笔“启动资金”,花费200多元购买了“优志愿”APP的会员服务。这个付费工具很快成了他们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输入孩子的分数、意向就读区域、理想专业和院校类型后,系统就能筛选出一批推荐学校和专业列表,效率很高。”文聆入坦言。

然而,依赖工具也伴随着不安。“付费的优志愿APP确实是我们用得最多的,”文聆入话锋一转,“但使用时心里总是不踏实,担心万一有些适合的好学校没被系统推荐怎么办?”这促使他们采取“交叉验证”策略:同时使用其他软件工具进行比对,综合吸收不同平台的信息作为补充。

学校发放的志愿填报参考书,被夫妇俩反复翻阅,特别是关于全国中医药类院校的部分,几乎被翻得卷了边。“我们把所有中医药相关的学校、专业都梳理了好几遍,”文聆入回忆道。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和决策,他们制作了详细的表格:将近似的目标学校和专业一一列出,严格依据过去几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排序和“冲、稳、保”分类。但这并不能一劳永逸——他们时刻关注着各校官网发布的招生章程,“一旦发现信息有变,我们的表格就跟着动态调整。”

在这场“信息攻坚战”中,女儿也主动参与进来。“不仅我们在努力,孩子自己也非常上心。”文聆入欣慰地说。女儿经常在网上查询目标学校的各类生活细节——从宿舍环境、食堂口味到校园氛围,力求对未来可能的生活环境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种全方位的深度投入贯穿了整个填报期。“一直到7月1号志愿填报截止前的最后1天,我们都还在根据掌握到的最新信息和讨论结果修改志愿。”文聆入说。

截至发稿前,这些家庭仍在煎熬中等待。王小艳的手机里存着机构老师的承诺:“冲不上退一半钱。”而文聆入的女儿已开始研究湖北、湖南高校周边租房价格——她大概率将离开四川求学。当录取通知书抵达时,这些挣扎能否兑换成心安?答案仍在路上。

□记者 文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