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5年07月02日
1940年,国民政府征用7000民工在达县城西修筑河市机场。
秦巴闲士:
本名王元达,知名网络媒体人,达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虽年近古稀,却驽马狂奔,锐不稍减。擅长文艺评论、餐饮文章和人物传记。著有《达州美食》《游历四方话美食》《那人、那事》。
大众话剧社:1937年抗战爆发后,达县“大众话剧社”、大竹“抗敌剧团”、宣汉“抗日宣传队”等相继成立。大众话剧社是达县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团体之一,在城乡巡回演出《保卫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古城在怒吼》等经典抗战剧目,揭露日军的暴行,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话剧社还与“达县抗战歌咏团”“学生抗日救亡宣传团”等团体合作,组织千人规模,合唱抗日歌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并组织发动游行示威活动。
王抒情(1912—1960年),1927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31年到达县联中任教,1939年任“抗日救亡歌咏团”团长兼音乐指挥,团员有100多人。曾到“西南”“醒民”无声电影院向观众演唱抗日歌曲,与共产党员彭立人等密切合作,推动话剧社与歌咏团联动宣传。邀请李冰如、张万杰等教育界人士举办“七七”诗歌朗诵会。1940年5月,动员2000余人组成合唱团,在达城北门大操坝演唱《五月之歌》。王抒情是达县音乐的拓荒者,达县抗战文化运动的核心推动者。解放后,王抒情曾任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
达州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共产党员陈伯钧曾致信其兄陈笃斋,分两次成功输送10余名达州进步青年前往延安。1938年,达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的10余名学生,受共产党员教师苏爱吾、黄蔓谷的影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渠县中学学生万中莫,联络7名同学从成都出发步行前往延安。渠县籍青年黎阳在上海目睹日寇暴行后,投笔从戎赴陕北公学学习。达县青年张灿明、刘超(女)、刘兴全等,经张爱萍介绍前往延安。宣汉的宋更新介绍了30多名青年奔赴延安。达县大众话剧社人高百朋、陈小萍、刘肇柏、胡敬蓉(刘超)、曹文初(曹本图)、刘世琼、何庭瑞、李之治等骨干成员,于1938年初春和仲夏,奔赴延安进入“抗大”“鲁艺”“陕北公学”学习,成为抗日战士。
日军轰炸达城,爱国义士任乾初现场拍摄:抗战时期,达县、渠县、宣汉等地多次遭受日机轰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39年至1941年,日军对达县投弹数百枚,炸死炸伤不少平民百姓,炸毁大量民房及公共设施。1940年8月,帝主宫内驻有一个连队的义勇壮丁,正整队准备吃午饭时,被炸死数十人。
日机轰炸期间,任乾初不顾个人安危,携带相机奔赴现场抓拍。任乾初系汇川通相馆业主,曾掩护张爱萍等进步青年学生躲避反动当局的搜捕,还曾掩护王维舟转移到万县。
任乾初拍摄的照片成为揭露日军轰炸罪行的证据。抗战胜利后,他曾公开展览照片,为抗日募捐活动提供支持。
当时,《达县日报》记者蔡伯书到各现场走访,编写《日机轰炸达县城》唱词登在报上,被广为传唱。
抗日飞机失事:抗战期间,有不少抗日飞机在达县、渠县、万源失事。有的因缺油或故障而降落,有的撞山坠毁。1939年,一架苏联飞机因缺油降落在达县北外乡韩家坝。两名飞行员,语言不通,敌友难辨,被押解到北外乡公所。音乐教师王抒情,通过飞行员演唱的歌曲旋律,确认他们是苏联空军。在地方政府举办欢迎飞行员的活动中,有几个村童嬉笑着拍飞行员的屁股。苏联飞行员不解其意,翻译人员应付了一句,“这是我们中国对客人热情友好的表示”。告别时,两名苏联飞行员仿照这种热情友好表示,对国民政府官员一一拍屁股,兴高采烈地离去。
天主堂的报警钟声:天主堂于1901年开建,1911年竣工。教堂设钟楼,时为达城最高建筑物,共有八层,高约40米。钟声打点报刻,响彻云霄。
为躲避空袭,达城将天主堂的钟声改为防空警报,不同的钟声预警着三种不同的报警:空袭警报,紧急警报,解除警报。
天主堂的警报钟声一响,商店即歇业关门,市民纷纷从北门、小东门等处涌出,飞奔至中山公园和北岩寺等地躲避。日军曾三次试图炸毁钟楼以破坏警报系统,均未成功。
达州民众支援机杨修建:国民政府为缓解重庆机场压力,保障抗日物资运输,1940年夏,政府共动员7000名民工修筑达县河市飞机场。因民众抗日热情高涨,不到一年便完工。1943年,开江征集5640名民工修筑宝塔坝飞机场。1945年夏,征调民工去梁平县扩建军用飞机场,时称“特种工程”。
征调的民工属工役义务制,一般工具自带,无劳务费,无津贴,政府只负担最低生活所需。民工的流血牺牲,彰显了达州民众在国难时的历史担当。1946年,达县政府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暨梁山机场殉难烈士纪念碑”。
通川桥:为便于物资运输,调遣川军出川抗日,1938年冬,达州动员数万民工“从速修筑汉渝公路”。1941年,达城横跨州河的通川桥(铁桥)建成,汉渝公路全线通车,是四川省公路建设史上最早的一座用钢筋混凝土修建的大桥。桥身全长303米,仿北京卢沟桥,用水泥浇铸了456个昂首的小狮子,安装于桥两侧的栏杆上。在日军两次轰炸中,通川桥巍然屹立,成为达州子弟兵出征御敌的生命通道,被民众誉为不屈的象征。
达县渠江矿冶公司:达县渠江矿冶公司筹建于1939年,是民国时期达县最早的民营企业之一,由梁伯高创立,主要从事采煤炼铁,生产军用钢铁,旨在缓解抗战军需的燃眉之急,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公司生产的钢铁直接服务于陪都(重庆)及大后方的需求,带动了地方工业(如煤炭、纺织业)的发展。
梁伯高(1904-1990年)达县荷叶街人,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1年回到达县,在铁山募股筹建渠江矿冶公司,以振兴民族经济,支援抗日救国。梁伯高管理公司期间,聘请担任过万县中心县委书记的共产党员周志儒(周明波)任秘书,周志儒又安排地下党员在公司矿警队工作。梁伯高对周明波在达县开展党的活动假装不知,保护进步势力。解放后,梁伯高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大游行: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整个达城沸腾了,市民奔走相告,锣鼓鞭炮声不绝于耳。学校组织学生于当晚提灯上街游行,千万个灯笼汇成一条长龙,教师用铁皮做的扩音喇叭,指挥大家边走边唱、边呼口号。州河两岸的灯火,倒映在河水里,就像一条金灿灿的神龙,与天际的繁星相互辉映,蔚为壮观。
结束语: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鉴往事,知来者,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抗战精神,在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