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刻, 我知道自己安全了!”

版次:05    作者:2025年07月02日

6月15日凌晨,伊朗首都德黑兰拍摄的爆炸后的浓烟。(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6月17日,从伊朗经阿斯塔拉陆路口岸撤入阿塞拜疆境内的中国公民(手机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驻阿塞拜疆使馆供图)

“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安全了。”6月25日,伊朗华侨华人联合会(以下简称“伊朗华联会”)执行会长马正华回顾协助中国同胞撤离德黑兰的经历时,向记者感慨地说。伊朗华联会秘书长王博扬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中国从伊朗撤侨的艰难经过。

以伊冲突持续升级的6月14日,在中国驻伊朗使领馆的指导和支持下,伊朗华联会第一时间组织和协助中国同胞撤离。在外交部、中国驻伊朗等国家使领馆以及交通运输部、民航局等部门共同努力下,3125名中国公民从伊朗安全撤离。

“30公里用了约4个小时”

“离境人数激增导致德黑兰交通拥堵,出城前30公里用了约4个小时。”王博扬告诉记者,伊朗华联会在此次撤侨行动中主要负责联络在伊同胞、联系撤往各个陆地口岸的大巴车安排,包括在伊人员登记、将同胞信息传送给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等。由于很多在伊华侨华人都是来旅游、经商和参加展会的,并非常驻伊朗,因此,伊朗华联会仅是跟他们取得联系就出现很大困难。

据王博扬回忆,6月13日,以色列袭击德黑兰,德黑兰上空浓烟滚滚。由于离境人数激增,德黑兰出现交通堵塞。从德黑兰往西,到它的卫星城卡拉季,差不多30公里的路走了大约4个小时。突如其来的袭击让伊朗当地民众陷入恐慌,德黑兰加油站汽油供应严重不足。“要么就是加油站没有油,要么就是排一次队只允许加5升或15升油。排队的车非常多,加油时间超过一小时,每个加油站外面的队伍都有2到3公里。”

在到达伊朗-阿塞拜疆边境的阿斯塔拉口岸后,撤离人员又遇到了离境问题。一方面,很少有中国人从该口岸离境,加上该口岸本身设计通行能力不足,通行效率很低。

“6月17日当天,差不多有300到400名中国人从这里离境,加上还有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撤离人员,所以整个口岸非常拥堵。”王博扬说,加之各种盘查盘问,大概一小时只能放行2到3人。

王博扬还提到,中国此次从伊朗撤侨行动不仅限于持有中国大陆护照的公民,香港和台湾同胞、中国人的外国配偶也都在撤侨之列,“虽然撤侨历经重重困难,但最终结果是好的。”

“零伤亡、零损失,没有落下一个人”

以伊冲突爆发后,双方多轮互袭升级冲突。“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处袭击点距离我住的地方大概只有六七公里,响声特别大。”马正华回忆一场空袭时说,巨大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夜空,“以伊冲突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认为是很正常的规模,但到了14日,空袭不但没有减弱,反而一步步升级。当时,当地一些中国留学生,还有出差的华人华侨非常恐慌。”

在中国驻伊朗使领馆的指导和支持下,伊朗华联会第一时间成立撤侨行动组,组织和协助撤侨工作。

“第一批撤侨是15日,当时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留学生和在伊出差的同胞,共有18个人撤离。”马正华说,随着形势日益紧张,6月16日开始,撤离数量逐渐增多。截至6月20日,“华联会共组织了12批次撤离,共组织和帮助约430人撤离伊朗。”马正华评价道,“此次行动零伤亡、零损失,我们把同胞们都安全送到了第三国口岸,没有落下一个人。”

“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安全了”

“一个在伊朗做生意的朋友与我通话时,他旁边的一条街发生了爆炸,朋友紧张地说,他要离开这个地方,随即挂断了电话。”马正华说,炸弹袭击就在他身边。

尽管如此,马正华没有选择立即撤离。在以伊冲突白热化的时刻,他坚守到了最后。

“儿子在德黑兰大学读书,作为一个父亲,我想早点让他撤离,这是我的职责。”同时,马正华对儿子说,“爸爸必须坚持到最后,这是责任。”

责任和担当,在硝烟中化作了坚守的力量。“整整四天,撤侨工作组几乎没有休息,睡觉时间加起来不超过6个小时。”马正华表示,“我们经常在凌晨接到电话,处理撤离事宜,并第一时间报备使馆,使馆的工作人员也第一时间回复。”

谈及撤侨过程中的感动瞬间,马正华感慨地说,“当我们进入阿塞拜疆口岸的时候,当地华联会和使馆的同志举着五星红旗前来迎接,那个时候,我非常感动和激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安全了。”此次撤侨让马正华真切感受到,幸为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是多么幸福和安全。

当马正华在阿塞拜疆口岸看到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当撤离同胞在异国土地上获得使馆及时的援助时,这种跨越国界的守护印证着:成功撤离德黑兰的每一步,都源于祖国赋予的底气。正如马正华所言:“作为中国人,有强大的祖国做坚强后盾,走到哪里都踏实。”

□中新社记者 管娜 张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