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布织造及传承

版次:09    作者:2025年06月16日

位于荣昌夏布小镇的“中国夏布博物馆”及其展示的夏布服饰。

賨布最早由賨人用苎麻制成

賨布是秦汉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賨人作为赋税交纳的麻布。《说文》解释“賨,南蛮赋也”,即本意与南方蛮夷缴纳贡赋有关。《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桑、蚕、麻、苎……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这里的苎即苎麻,黄润即苎麻制成的上等布。任乃强认为:“賨人无大麻所织之布,但有苎麻所织之布,是为‘賨布’。賨布质麤,而洁白柔韧,耐水湿,汗渍不败,宜为夏衣。”因而以苎麻为原料织布,最早发明者当为賨人。因其生产于蜀地,故又称蜀布或蜀賨布。他还在《蜀布、邛竹杖入大夏考》中说:“自张骞言蜀布,至光武徽越布,约百七八十年。越布之驰名,远后于蜀布可知,汉武时苎布之为商品,固当只蜀地有之。”

賨布生产技艺在川东北发扬光大

賨布的生产技艺在賨人集中生活的宕渠一直传承着。清乾隆《邻水县志·物产志》载:“汉时的‘布’,到唐宋年间称‘夏布’,元、明、清代称‘麻布’,其精品‘纳贡’外,其余多用于民间服饰,即男女同式的斑斓色短衣短裙。”从种麻、织麻布到制衣的发展过程看,今日的“麻布”是往日“賨布”的继承和发展。

麻布是川东北一带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用老式织布机生产的一种土布。清末至民国时期称印花的为“土花”,没有印花的为粗麻布,多用于被面或小儿摇窝脚被和盖衾之面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賨布多被用来做衣裤、布鞋、蚊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及人们对服饰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提高,苎麻面料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苎麻面料的服饰。

达州賨布生产历史悠久。达州是賨人居住的核心区域,这里一直保持着织造賨布的传统。民国版《大竹县志·物产志》:“麻布宜夏,一称夏布,大别之有粗细两种,粗布出附郭,地方及石河场均设有行。就中又细分为二:一曰蚊帐布,每匹计三百余缕,长四丈,宽八寸,漂白、染蓝、印花均由女工缝织。蚊帐围大小不一,自十九幅以至二十三四幅一床,每幅约值洋一角,岁产八万余床。由布贩远销沙市、宜昌、汉中、遵义、云南及本省邻近各县。惟沙市、涪陵最火,略占产额之半。一曰口袋布,每匹计二百余缕,长二丈六七尺,宽七寸,约值洋三角。万县、涪陵为其大销场。其他邻封县属及汉、黔、陕亦常营销,概以本色供制囊袋之用,岁额几与蚊帐布相捋。细布出南路清水铺及山前下段,仍可析分为二:一曰中布,每匹约五六百缕,长四丈八,宽一尺二三寸,约值洋一元四五角,岁产五万数千匹。一曰宽布,每匹约七八百缕至一千二三百缕不等,长五丈二,亦有四丈八者,宽一尺四五寸,约值洋二元乃至三元以上,产额约得中布十分之一。有奇细布,色均尚漂白,销场以汉口为最,西安次之,沙市、宜昌、上海、汉中又次之。此外川东北各县属亦有销者。麻线用本县苎麻纺织,成线色多漂白,亦有染各色者,质粗细不等,极细者几同丝线,用路最广,乡俗女儿添箱率用数十百斤,以之赠遗远方,多珍贵之。”这段话详细记载了大竹县人民制麻的过程以及麻布的种类、价值、产销情况等,说明大竹县不仅有制麻的历史,而且其品类丰富、质量上乘,畅销全国,深受喜爱。

广安賨布品质优良。广安也是古賨人聚居区,历史上曾建置賨城县。直至清末,一直有生产賨布的历史。《广安州新志·土产志》载:“賨布,汉以输赋,扬雄赋曰:‘黄润比筒’,左思赋:‘筒中黄润,一端数金。’言賨布也。《寰宇记》:‘广安土产布。’今花桥人家以织布为业,两题织以朱丝,曰红边布,匹四丈八尺,不染色,岁贩鬻邻、大,商贾络绎,实曰广安特产,盖古筒中之遗制,他邑所无。”“花桥场……州北百二十里,东北界渠县,西北界蓬州……地出筒中细布,最著名,盖古賨布之遗。”另据《广安州新志·货殖志》载,广安花桥镇家家户户织(賨)布,并行销大竹、邻水,成为远方宦商争携以馈亲友佳品。

重庆十分重视賨布生产技艺的传承。賨布,其质地柔软、透气吸汗、舒适凉爽,适合制成夏衣,因而又称“夏布”。时至今日,賨布不仅作为服饰布料,而且成为一种文化标志。许多地方的賨布织造技艺或产品已经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如重庆市荣昌区十分重视夏布的传承及开发,早在2008年荣昌的夏布织造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荣昌利用夏布经久耐用、不褪色、纹理美、质地挺括、颜色古朴等特点开发夏布书画、夏布折扇,邀请书画师在夏布上创作书法和中国画等书画作品,提升折扇的观赏性、艺术性、收藏性。夏布书画、夏布折扇成为馈赠、收藏、装饰的上乘佳品。荣昌区还重金打造“夏布创业基地”和“中国夏布小镇”,建设了夏布博物馆、中国夏布书画研究院、荣昌夏布研发中心,集合夏布博览、研发、信息发布、展示展销和文化旅游于一体,致力于让游客体验各种依托夏布开发的文创产品、项目,大力宣传夏布文化、发展夏布产业。此外,优质夏布“黄润”也已纳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图 贺宗飞 丁广梅(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