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钉子户”梁实第29次高考:

目标从四川大学变为二本也行

版次:11    作者:2025年06月06日

正在复习的梁实接受专访。

高考临近,四川成都“高考钉子户”梁实将第29次站上高考考场。

梁实今年58岁,白发从两鬓向上爬,额间的川字纹更深了。他拿着一支笔,翻着复习资料,偶尔画几个符号,但极少动笔,他与这些知识已打过多年交道。

今年应考,梁实心里有些打鼓。去年10月,他开了家火锅店,投入大量精力,直到前段时间才开始复习。往年,他通常要复习8到10个月。

“外界的各种声音几乎都能接受,支持的、嘲讽的、不理解的。”梁实说,自己不是炒作,在他看来,“流量高”和“别人来买我的东西”是两码事,不存在因果关联。

“付出了那么多时间,我就是不服气,不甘心。”这口咽不下的气,卡在喉咙里快30年,梁实想赶紧咽下,“能上个二本就行了。”

“梁三百”再战

“开了家火锅店,精力都投进去了。”梁实有些尴尬地摇摇头,手边是三摞复习资料,有些包装还没来得及拆。

去年,他的高考以446分收场,距离文科类二本线还差十几分。今年,他原本不想再考,但忙完火锅店的事,翻了几本习题册,他决定还是去试试。

2022年428分,2023年424分……有人统计过梁实近几年的高考成绩,分数不高且非常稳定,集中在三四百分之间。此前,梁实接受媒体采访曾高调表示,理想院校是四川大学。如今他有了更实际的期待:“至少上一所像样的大学,二本也可以。”

梁实更深的执念被寄托在火锅店里,他的火锅店店名极具自嘲精神,叫“梁三百”,包厢名分别是川大化学系、川大数学系、川大物理系和川大新闻系。以前,有朋友唤梁实为“三百老师”,他其实挺不喜欢这个绰号,但后来也慢慢接受了。

席间,有食客认出他,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就是那个梁实吗?”获得肯定的回答后,紧接着便问,“你今年还考吗?”他笑着点头,对方竖起大拇指,向他表示支持。

独门复习方法

今年高考,梁实报考科目依然倾向文科类,只是把地理换成了生物。换成生物并不是因为考试分数更高,梁实更看重的是,相比于物理化学,生物记忆性的内容更多,“动笔相对来说少一点。”少动笔,或者说几乎不动笔,是梁实惯用的学习方法,“能够不动笔,尽量不动笔。”如果遇到非要动笔的情况,例如数学的大题,他就“动个局部”,更多时候他靠“看题”来复习。今年为了赶时间,他直接看参考答案掌握知识点。

有人劝过梁实换个方法复习,毕竟考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会刷题的年轻学生。梁实不喜欢学校的模式,虽然他自己也曾尝试模仿相应的作息,比如清早起来,一直学到深夜,但没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也有人建议他在教育机构找个老师,他一口回绝道,“我考大学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读小学,我怎么要他来教我方法呢?”他自认为学习多年,即便老师讲,可能90%的内容对他来说都是重复且无效的。

梁实也想不通。自己复习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上不了岸?

这个问题,在他学生时代就出现了。时隔一年,两次采访,他都提到了当年班上考上名牌大学的同学,“看上去好笨,怎么一考试就考那么好?”

梁实的父母都是小学老师,虽生在农村,母亲依然会订阅书籍刊物。但这个外人眼中的知识分子家庭,五兄妹却没诞生一个大学生。

梁实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1983年。那次的失败在他心间埋下种子,此后连续三年在家专心高考。家人看不下去,安排他到技校读书,他割舍不下大学梦,读了半年就跑回家。2001年高考政策调整,梁实便开始了他漫长的高考路。

勇敢面对争议

在梁实的预判里,几年应该就能考上。可谁能想到,这一考今年就是第29次。“我实在是想不通。”梁实皱着眉,头上的白发比上次见面更多,人也更瘦了一些。

同样“想不通”的,还有网友,有人将他多次参加高考的行为归为“博眼球”,“已经这么大了,还考啥呀”;也有支持他的人,认为他至少精神可嘉,“坚持这么久,一直考不上,有多难受只有他自己知道”。

去年高考后,梁实索性拍了个视频发在社交账号上,“看不惯你把眼睛闭到嘛,听不惯你把耳朵塞到嘛,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格局要打开。”他是个性格豪爽的人,喜欢咧嘴放声大笑,很少在公开场合表达愤怒。对于发视频当天的情形,梁实称已经记不清:“我发完就不看了,反正我也看不明白网络,骂完心里解气就不管了。”

梁实坦言,自己是个极度自负的人,既不会装,也不会掩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有一定“自负”的资本——翻过高考这一面,他的人生足以称得上“优秀”。20世纪末,梁实所在的国有企业改制后,他趁着风口开办建材厂,不到几年光景,便赚得第一个一百万,用上了“大哥大”,还成为成都较早一批拥有私人轿车的人。这几年建材生意不好做,他又转向了餐饮。“我一直是两条腿走路。”梁实比划着,一条腿是高考,还有一条腿是娶妻生子,赚钱养家,和其他同龄人无甚差别。

外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对梁实来说,高考不过是副业,是在实现基本温饱后,“有钱又闲”的折腾。他坚定地否认这一观点,他觉得,如果经济条件不如现在,自己还是会考,并且说不定考得更好,因为有了生活的压力。

“必须有个结果”

“很多人都问过我,要不要考虑去直播带货。”梁实说,高考多年,他也接受媒体采访多年。自21世纪初第一次有媒体报道他以来,在某种程度上,梁实也经历了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转型。但他整不明白现在的网络环境,同时,也并不太想花时间整明白。生活中,在网上买复习资料,甚至是高考报名,他都要拜托身边的年轻人代劳。梁实很疑惑:“为什么流量高,别人就要来买我的东西?”

梁实认为,自己从没有停止为理想付出。按他的说法,往年他每年要花8至10个月时间看书,为此还会推掉一些饭局,以及和家人旅游的机会。起初,一些亲朋好友还劝他别考了,去享受人生。现在,他们都习惯了梁实的坚持。

梁实之前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那时单位有对口的内招,但他始终觉得不通过高考入学“不够正式”。很多人在解读梁实的做法时,常常提到“沉没成本”。梁实说自己搞不懂这些高深的理论,但很赞同一位网友的评价:“他内心的挣扎只有自己最清楚,前期投入了那么多,肯定还是想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别的不说,至少我付出了这么多时间,拿不到结果,那这前几十年不是泡汤了?所以我必须有个结果。”梁实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和耕地上的农民、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一样。

再过两年,梁实就60岁了,他觉得自己记忆力还很好,和过去没什么区别。记者向他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未来10年、15年都没考上,还要一直考吗?

梁实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斩钉截铁地说:“这个假设是伪命题,咋个可能10年、15年都搞不起来,不存在!”

□文/图 九派新闻记者 杨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