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节日坚守岗位的平凡身影

版次:02    作者:2025年04月30日

侯超超(上)正在抢修线路。

执勤的张晓峰。

柳洪林正在查房。

王广强忙着清扫街面。

梁红印梁元华父子。

魏竹(右)正在送包裹。

“五一”假期,万家灯火,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默默守护。

你看——快递员穿行在大街小巷,交警站在繁忙的十字路口,手势起落间,回家的路变得更加安全顺畅;医院里的灯光彻夜不灭,医生护士的脚步匆匆,只为托举每一个生命的重量;环卫工人弯腰清扫,天不亮就出门,用双手擦去城市的“疲惫”;三轮车厢里装着的不仅是包裹,还有等待与期盼……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正是这些平凡的身影,维持了城市乡村的正常运转,为幸福达州建设注入坚实温暖的力量。

电力工人侯超超:

守护节日用电平稳

曙光初现,达州电力集团通川区供电分公司生技科与营销科14名党员干部迅速集结,组成电力突击队,奔赴通川区肖公庙社区三合院开展工作。作为技术骨干,生技科副科长侯超超凭借丰富的线路抢修经验,主动承担起现场技术指导工作。面对前期排查出的电缆老化、线路过热等用电隐患,突击队争分夺秒,打响电力抢修攻坚战。

狭窄的巷道内,天气逐渐升温,抢修现场热火朝天。侯超超时而俯身查看电缆接口,时而与队员讨论优化方案,汗水早已浸透他的工作服。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数小时连续奋战,突击队成功更换70米老化线路,优化8处表箱连接电缆,比原计划提前两小时为40余户居民恢复供电。

为保障节日期间用电安全,该公司同步筑牢应急防线,侯超超积极参与其中,全力守护辖区节日用电平稳。

交警张晓峰:

值守路面30余载如一日

“五一”假期,大量市民出门游玩、欢聚亲友。此时,为保障城市有序运转、市民安全出行,达州交警将一如既往坚守岗位。达州公安交警直属一大队火车站中队中队长张晓峰自1993年投身交警工作,至今已在路面坚守了30多年。

在火车站前热闹繁忙的街道上,张晓峰身着笔挺的警服,成为一道醒目的风景线。遇到交通事故,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处理,让道路尽快恢复畅通;面对群众的咨询,他耐心解答,用清晰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排忧解难;群众不理解交通规则,他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不厌其烦地解释。张晓峰用专业与亲和,确保了交通的顺畅有序,也让群众感受到了温暖与安心。

今年“五一”假期,达州火车站周边将迎来客流和车流高峰,交通疏导任务艰巨。“‘五一’前后是市民出行高峰期,我们交警的职责就是守护道路安全,让大家出行无忧。”张晓峰对记者说道。

30多年来,张晓峰见证了达州城市交通的巨大变迁,也经历了无数个节假日的忙碌。他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一名交警的责任与担当。这个“五一”假期,像张晓峰一样坚守岗位的交警还有很多,他们用实际行动筑牢了城市交通安全防线。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更多人的出行才更安心。

医师柳洪林:

坚守“医”线十余年

上午8时,通川区中医院38岁的普外科主治医师柳洪林快步走进病房,查房、问诊、手术……他的日程表上没有“休息”二字,只有患者的康复进度。

“对我们来说,每天都一样,节假日没什么不同。”柳洪林翻看病历,语气平静地说。作为10余名患者的主管医生,他每天上午8时准时到岗,常常到深夜才结束一天的忙碌。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最忙的时候,他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先后完成七八台手术。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经常错过饭点,只能在手术间隙匆忙吃上几口凉透了的饭菜。

这份坚守,源于一个朴实的信念——“看到患者在我们的努力下转危为安,再辛苦都值得。”不久前,一名85岁的危重患者因消化道穿孔伴全腹膜炎命悬一线。经过柳洪林紧急手术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为此,他放弃“五一”休假,主动留下值班,他说:“病人情况复杂,我放心不下。”

柳洪林出身医学世家,他爷爷、父亲、幺爸、幺姑都是医生,自小深受家人影响,将“救死扶伤”的信念深植心间。从业16年来,手机24小时开机,以便患者出现紧急情况随时联系他。

如柳洪林一样的众多医务工作者,用专业与奉献诠释责任担当,用汗水与坚守为患者筑起生命的防线,成为最温暖的“健康守护者”。

环卫工王广强:

看到整洁的街道就高兴

清晨5时,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中,环卫工王广强已经来到达城西外体育路,开始为城市“梳妆打扮”。

下了一晚的雨为城市带来了清凉,但风雨打落的大量树叶铺满了道路,加重了王广强的工作量。潮湿的树叶粘在地面上极难处理,他只得一遍又一遍清扫。“口香糖粘在地上是最麻烦的,只能一点点地抠干净。”汗水浸湿了王广强的衣衫,他却浑然不知,依然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晨曦初露时,堆积的落叶已被装进垃圾车,街道恢复了清爽。偶尔有晨跑的人经过,向王广强点头致意。他咧嘴一笑,皱纹里盛满朴实。

“城市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总得有人打扫。”王广强抹了把汗,望着逐渐苏醒的城市。路灯熄灭,商铺陆续开门,喧嚣声渐起。王广强虽然知道,忙碌的一天又要开始了,但他告诉记者,“看到整洁的街道就高兴。”

公交驾驶员梁红印父子:

十米车厢里的传承

凌晨4时40分,城市尚未苏醒,51岁的11路公交车驾驶员梁红印已启动车辆,开始一天的行程。从达州火车站公交首末站出发,全长15公里,总共29个站点,这条贯穿火车站至徐家坝的线路,他每天要往返6趟,直到中午12时下班。

白班起得早,晚班回得晚,这是公交人的日常。“如果上晚班,最后一班车要等到晚上11时15分,确保接上成都到达州的末班动车乘客才发车。”梁红印告诉记者,“如果遇到动车晚点,我们就继续等,不能让旅客滞留。”他把最后一批乘客平安送到站后,常常已经是深夜12时了。

对于这位有着21年驾龄的老公交人来说,劳动节和往常一样,依然是坚守岗位的日子。“干我们这行,越是节日越要打起精神。”梁红印说。11路是连接达城西外与北外的重要线路,每逢节假日客流激增,公交人总是比平日更早到岗、更晚收班。

梁红印的另一个身份是“师父”,他的儿子梁元华受其影响,也成了一名11路公交车驾驶员。从儿子入职第一天起,梁红印便言传身教:“开车要慢,起步要稳,刹车要缓,心态要平。”这些朴实的话语,凝聚着两代人对安全行车最深刻的理解。在父亲的影响下,梁元华以同样的严谨与热忱投入工作,将“把好方向盘、护好一车人”的信念融入每一次出车。

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像梁红印父子这样坚守岗位的公交人还有很多。他们用方向盘丈量城市,用责任守护平安,在十米车厢内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正如梁红印常说:“我们的工作很普通,但能把普通的事情做好,就是不普通。”

快递员魏竹:

穿梭城市间传递温暖

46岁的魏竹是申通韵达共配中心的一名快递员,负责达城中心广场夜市、田坝至凤凰山等区域的包裹揽收和派送。

早上7时30分,魏竹到达快递站点,开启一天的工作。此时,站点内包裹堆积如山,他凭借多年经验,迅速且准确地将包裹分类、装车。“早上的分拣工作很重要,分好了一天的派送才能顺利。”尽管公司规定上午8时上班,但魏竹每天都早早到岗,“每天上午、下午回分拣中心拉两次快递,一天要派送约500件。临近‘五一’假期,包裹量明显增加,早点上班就能早点将快递送到市民手中。”

上午9时许,魏竹驾驶装满包裹的三轮车,穿梭在达城的大街小巷。第一站是中心广场夜市,这里楼栋分布不明显,小区单元多且无标识,包裹数量多,派送难度较大。魏竹早已轻车熟路,他熟练地找到各个单元楼,逐一派送包裹。“时间久了,什么犄角旮旯都能找到。”

派送过程中,魏竹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有一次,一位收货人腿脚不便且住在高层,得知其急需包裹里的物品后,面对长长的步行梯,魏竹拖着疲惫的身体毫不犹豫地上楼送去包裹。

下午1时,魏竹回到分拣中心,吃过午饭后又继续工作,直到晚上8时,才结束一天的工作。“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很满足。”魏竹说,“每当看到客户收到包裹时的笑容,听到他们的一声谢谢,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文/图 记者 田乙斯 见习记者 程序 王刚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