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2025年04月30日
市城管执法局在罗浮广场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
清晨7时许,达川区曹家梁社区的刘阿姨拎着两个垃圾袋走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菜叶果皮放绿桶,塑料袋扔灰桶,现在闭着眼都能分清楚!”她笑着和督导员打招呼。自2020年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达州以创新治理模式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市城管执法局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分类设施建设和智慧监管平台搭建,推动达州中心城区97%的小区实现分类设施覆盖,垃圾回收利用率突破37%,86%的达城居民成为“分类参与者”。一场由政府部门牵头、全民参与的治理现代化实践正在达城火热展开。
党建引领
构建垃圾分类“共治圈”
“以前社区催物业、物业推业主,现在党员带头干,矛盾少了,效率高了。”达城某街道办工作人员指着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考核表说道。市城管执法局创新构建的“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将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志愿服务、社区协调、物业参与深度融合,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
在示范小区,物业经理展示手中的“垃圾分类议事群”,社区干部、业委会代表和环卫负责人在群里实时对接问题。“双报到党员每周入户宣传,积分榜每月公示,智能督导员随时提醒。”数据显示,通过党建引领,全市垃圾分类投诉量大幅下降,居民分类准确率显著提升。
闭环管理
打造“全链条”硬支撑
“以前混装混运伤民心,现在专车专线见真章!”一位驾驶印有“厨余垃圾”标识运输车的驾驶员说。他的班组实行“单车分片包干”,GPS定位系统全程监控,确保日产日清。目前全市已配备220余辆专业运输车,建成有害垃圾分拣中心,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化管理的跃升。
末端处置能力建设更是关键突破。位于达州高新区的固废处置中心,技术人员指着监控大屏介绍:“这台焚烧炉每年‘吃’掉近44万吨垃圾,发电量够8万户家庭使用一年。”随着焚烧发电项目全面投运,达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连续三年保持100%,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新增26万亩森林。
创新试点
激活“源头活水”
“攒了300积分换了学习用品,分类还能得实惠!”在达川区逸夫小学杨柳校区,教师带着学生用塑料瓶兑换文具成为校园新风景。学校推行的环保积分系统,将垃圾分类纳入日常考核。通过积分和“红黑榜”机制,让大多数学生养成自主分类习惯。
在深化垃圾分类模式创新过程中,公共机构率先构建“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督导管理”体系,通过整合积分激励机制与文明评比制度,形成覆盖投放、收运全链条的管理闭环。基层单位创新实施“两分类+四分类”设施配置标准,在办公区域设置便捷式分类容器,同步升级垃圾箱房智能化分类功能,切实发挥党政机关示范引领作用。
长效推进
培育城市“绿色基因”
傍晚的达城塔沱湿地公园和莲花湖湿地公园,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绘画展在灯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宣传栏详细介绍着垃圾分类知识,各类垃圾分类手工艺品吸引着过往市民驻足观看。一位带着孩子参观科普长廊的父亲感慨:“以前觉得分类是麻烦事,现在成了全家人的生活习惯。”这种转变源于市城管执法局持续多年的系统性宣教——64场专业培训、借助各类媒体播放2500余次宣传片等,连广场舞队都将分类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唱词。
随着《达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达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编制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也正续写“提质增效”新篇章。最新调查显示,多数市民支持将垃圾分类纳入个人信用体系,这座城市正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从“随手扔”到“随手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印证着现代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截至目前,达州中心城区已投放1.2万个前端分类垃圾桶,居民小区分类收运设施覆盖率达97%,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达86%,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7.2%,一组组数据代表着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升级、治理效能的精细化提升、市民环保意识的持续性增强。当分类行为化作生活日常,这座城市正以点滴之举汇聚成流,编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篇章。(市城管执法局供图)
□见习记者 钟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