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东乡小学

数字化沟通机制把家长变成“合伙人”

版次:03    作者:2025年04月25日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杨航 通讯员 罗娴)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深化家校合作,让家长更直观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今年以来,宣汉县东乡小学积极构建数字化家校沟通机制,通过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实现家校信息实时共享、双向互动。

以往,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具体内容、孩子的课堂表现缺乏清晰认知。为此,学校整合数字化渠道,打造“线上沟通矩阵”:通过班级微信群每日分享课后服务精彩片段,如孩子在阅读课上的创意表达、在互动游戏中的团队协作瞬间等,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在学校公众号上定期发布课后服务信息,详细列出趣味编程、书法鉴赏、绘本共读等课程安排,以及教学目标及成果,搭配学生作品展示、课堂实录视频,让服务内容可视化、可感知。

“我常年在外务工,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在课后服务中的点滴进步,不但让我看到了孩子的许多闪光点,聊天时和孩子有了很多共同话题,我们的关系也更亲密了。”家长吴先生说。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提前发布下周课后服务课程表,标注重点活动;分享课堂照片、短视频,捕捉孩子专注思考、合作探究、自信展示的画面,让家长直观感受孩子在课后服务中的收获;定期展示学生作品,如数字化手抄报、口语交际录音、创意写作片段,举办“线上成果展”,让每个孩子的进步都被看见等数字化平台传递方式。如今,越来越多家长逐渐形成共识,课后服务不仅是“看管”,更是“成长的延伸”。数据显示,学校公众号相关推文阅读量较之前大幅提升,家长留言互动次数增长数倍,家校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有效打破。

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双向奔赴。学校开设家长意见箱,鼓励家长针对课后服务内容、时间安排、个性化需求等提出建议。不到3个月时间便收到有效反馈近百条,“希望增加亲子共读指导”“建议开放课后服务课程回放”等一条条建议均被学校收入意见簿,并上会讨论。学校还推出“课后服务家长开放日”线上直播活动,邀请家长“云参与”课堂;建立《家长建议处理台账》,每周汇总反馈,由专人专项跟进,形成“收集-处理-反馈”闭环。家长李女士说:“我提建议的第二天就收到了老师的详细回复,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我们更愿意配合学校。”

当学校的用心通过屏幕传递,当家长的声音被及时倾听,家校之间便有了更坚实的信任纽带。数字化沟通机制的构建,不仅提升了家长的参与度,更让家校合作从“学校主导”转向“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