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教科局幼儿园

让孩子们在敲敲打打中感受传统文化

版次:03    作者:2025年04月25日

老师指导幼儿锯木条。

幼儿分工协作。

锯子、锤子、钉子、刨子等工具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幼儿应该敬而远之的物品,但是在大竹县教科局幼儿园的木工坊里,这些都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游戏材料,他们通过各式各样的工具亲手操作,享受大胆创造的过程。

2021年,为打破传统课堂边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丰富园所特色课程体系,大竹县教科局幼儿园创建了“非遗创客空间——木工坊”,让幼儿们在敲敲打打中感受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为幼儿提供多元实践平台

2021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大竹县教科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发现园里多了一间“游戏室”,他们怀着好奇心进去后,发现里面有不少没见过的“新玩具”。从此,这间木工坊就成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铃铃铃!”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大竹县教科局幼儿园大二班的幼儿又迎来他们最喜欢的木工课。孩子们坐在座位上设计图纸,一笔一画,认真又用心。图纸设计好后,孩子们戴好护目镜、系上围裙分组作业。

只见幼儿唐唐拿着儿童安全锯,双手紧握锯柄,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木条上来回拉动,旁边的悠悠拿着砂纸,把木片的边缘磨得光滑圆润。其他孩子有的拿胶枪,有的拿锯子,这边敲一敲、锯一锯,那边粘一粘,在敲敲打打中,一件属于他们的作品逐渐成形,充满成就感的笑容也在他们脸上溢出来。

“我们的‘木工坊’课程分为传统木工、遇见非遗、现代手工三大版块,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寓教于乐、动手实践的平台。”该幼儿园负责人文海燕介绍,“木工坊”课程是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实践。

“‘木工坊’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丰富园所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在劳动与创造中,也培养了幼儿专注、耐心的品质,提升幼儿手脑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艺术表现力。”文海燕表示。

幼儿深度学习的最佳场所

走进木工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具特色的工具区。这里摆放了各种木艺工具,有传统的锤子、刨刀、锯子,还有现代化的锯台、打磨台等,一件件均按比例缩小成适合幼儿使用的工具。

材料区存放着丰富多样的材料。环保软木被整齐地码放在一个个大箱子里,这些软木质地轻盈,色彩斑斓,孩子们可以用它制作各种小摆件。箱子边的篮子里装着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木片,孩子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箱子里还有一些树皮、树枝、松树果等自然材料,为孩子们的作品增添独特的自然气息。

在作品展示区,一件件极具创意的作品让人惊叹。有用树枝、松果和木片搭建的小木屋,充满童趣;有雪糕棒拼接而成的小汽车,车轮可以转动;用麻绳和木块制作的主题相框上,镶嵌着各种色彩的麻绳,仿佛把孩子们心中世界都装在了里面。

“木工坊内的工具和材料都是特别定制的。”文海燕告诉记者,这些工具在设计和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安全性。儿童安全锯的锯齿经过特殊处理,小锤子的头部也很圆润,避免幼儿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伤害。在材料方面,幼儿园选用了环保软木和经过安全处理的木片,确保孩子们在接触材料时不会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同时,工具和材料的尺寸和形状也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方便他们操作和使用。

“在这里,孩子们通过打磨、拼接、简单钉凿等方式,将一个个材料变成零件,再拼装成木质作品。”正在教授木工课的雷章美老师说,目前,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刨、钻、挫、锯、粘、贴、画等操作过程,制作出很多木质玩具,还结合节日、季节开展“小木屋搭建”“木质玩具DIY”等项目,这个“木工坊”也是儿童进行深度学习的最佳场所。孩子们在搭建小木屋的过程中,会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知道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让小木屋更加坚固;制作时,孩子们需要用尺子测量木块的长度和宽度,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地拼接在一起;为了装饰作品,孩子们可以用彩笔在木块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为作品增添色彩和个性。

“木工坊是我园践行‘玩中学、做中悟’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孩子们可以从设计、制作、成品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拓展思维。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活动设计,让幼儿在敲打与拼接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的新时代儿童奠定基础。”文海燕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见习记者 杨航